成语拼音:mǐng dǐng dà zuì
成语解释: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喝酒后醉得一踏糊涂。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不两个时辰,把李逵灌得酩酊大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酩酊大醉
英文翻译:be dead drunk
酩:〔酩酊〕喝酒过量,醉得迷迷糊糊的样子。酊(dǐng)。
酊:[dīng]酊剂的简称。[拉tinctura][dǐng]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醉: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喝醉了。醉得不省人事。2.沉迷;过分爱好:醉心。陶醉。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3.用酒泡制(食品):醉枣。醉蟹。
“酩酊大醉”这个词,光读起来就有种东倒西歪的画面感。比如,朋友聚会上有人连喝三瓶白酒,走路都打晃,大家可能会调侃:“你这是要喝到酩酊大醉才罢休啊?”这种场景里,成语既形容了醉态,又带点朋友间的玩笑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酩酊大醉”而不是直接说“喝多了”?其实区别在于程度和氛围。比如小说里写一个人“酩酊大醉后躺在路边”,不仅说明他醉得厉害,还暗示了某种狼狈或失控的状态;但如果只说“喝多了”,画面感就弱了许多。成语的凝练性让它自带故事感。
再举个例子:婚礼上,新郎被亲友轮番敬酒,最后连领带都歪到肩膀上了。这时候新娘笑着扶住他说:“再喝下去真要酩酊大醉了!”这句话既化解了尴尬,又让喜庆的氛围多了一层生动的细节。
有人或许疑惑:这种成语适合用在正式场合吗?其实要看语境。比如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将军凯旋后酩酊大醉三日”既符合古文韵味,又能突出人物豪迈的性格;但如果是公司报告里写“某员工酩酊大醉误事”,就显得不够得体了。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不仅是醉酒本身,更是一种“醉到忘形”的状态。就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酩酊大醉后倒拔垂杨柳,那种狂放不羁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不过话说回来,现实生活里偶尔放松可以,真要天天酩酊大醉,恐怕就要误事了。
最后想提醒大家:语言就像美酒,适度使用才能品出滋味。下次看到有人醉眼朦胧时,不妨观察下周围人是用“喝高了”还是“酩酊大醉”来形容——这背后藏着的有趣差异,不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