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éng nián guò jié
成语解释:在新年之际或在其他节日里
成语出处: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40回:“逢年过节,老太太时常想念,不过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逢年過節
英文翻译:New year's Day
逢:1.遇到;遇见:相逢。逢场作戏。千载难逢。每逢佳节倍思亲。2.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逢年过节时,人们常说的“张灯结彩”是什么场景?其实它描述的是挂灯笼、贴彩饰的热闹景象。比如除夕夜,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商场门口挂满红灯笼,街道被装饰得五彩缤纷,这种氛围就叫“张灯结彩”。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但我倒觉得,这种视觉上的喜庆感能快速传递节日情绪,哪怕再忙的人路过也会心头一暖。
“辞旧迎新”这个成语总在跨年时被提起,它到底强调什么?表面看是告别过去、迎接未来,但更深层的意思是鼓励人们放下遗憾。比如公司年会总结时,老板说“希望大家辞旧迎新”,其实是在提醒团队:去年的挫折别放心上,新年咱们重新出发。有趣的是,年轻人现在更爱用“重启”这个词,倒是和古人的智慧不谋而合。
为什么总说“阖家团圆”比礼物更重要?去年春节我在高铁站看到个例子:一位大叔扛着两箱年货赶车,箱子不慎摔破露出真空包装的烧鸡,他却笑着说“东西坏了没事,人到了就行”。这恰好说明,成语强调的“团圆”本质是人的相聚。如今视频通话再方便,终究比不上围坐吃年夜饭时,筷子打架的热乎劲儿。
有人质疑“爆竹声中一岁除”不符合环保理念,传统习俗该如何取舍?去年元宵节我在乡下看到,村民们用踩气球代替放鞭炮,孩子们把气球串成“鞭炮”形状,踩爆时的噼啪声配上欢笑,既保留了仪式感又减少污染。或许成语本身也在进化,就像“爆竹”可以不再是真火药,但辞旧迎新的心意永远鲜活。
说到“年夜饭必备的鱼”,为什么强调“年年有余”而不是其他菜?有次我问奶奶,她夹起鱼眼睛放我碗里:“你看鱼眼圆圆的,像不像硬币?从前人穷,就指着这点好兆头。”现在生活好了,但蒸鱼仍是年夜饭C位,可能因为这种符号化的期盼,比食物本身更让人踏实。就像中秋的月饼,吃的早不是味道,而是咬下那轮“圆月”时的安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