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liáng jiè kòu
成语解释: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做蠢事
繁体字形:賫糧藉寇
英文翻译:Take advantage of food
赍:1.怀着:赍志而没(mò)(志未遂而死去)。2.把东西送给别人。
粮:1.粮食:杂粮。口粮。粮仓。2.作为农业税的粮食:钱粮。公粮。完粮。3.姓。
藉:[jiè]1.另同“借”2.垫在下面的东西:以茅草为藉。3.垫;衬:藉地而坐。[jí]1.践踏;凌辱。2.另同“借”
寇:1.强盗或外来的侵略者(也指敌人):寇仇。海寇。外寇(入侵的敌寇)。2.敌人来侵略:入寇。寇边。3.姓。
“赍粮藉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背后是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字面意思是“带着粮食去接济盗匪”,比喻好心做了坏事,反而帮了敌人的忙。比如有人问:“为什么给坏人送东西反而成了成语?”其实这就像生活中“帮倒忙”——本想解决问题,结果却让事情更糟。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公司为了推广新产品,把核心技术细节公开给合作方,结果对方转头用这些信息做出了竞品。这不就是典型的“赍粮藉寇”吗?原本期待的合作共赢,变成了培养竞争对手。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那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分清“分享”和“泄密”的界限——就像送朋友礼物可以,但别把自家保险箱密码也一起送了。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比如有人总替偷懒的同事完成工作,结果对方越来越依赖这种帮助,团队效率反而下降。这让我想到:善意如果没有原则,就像不带导航仪的救援队,容易迷路。与其盲目付出,不如先观察对方是否真的需要“粮食”,还是正在扮演“盗寇”。
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有了新解读。有人用它形容某些国际援助中的资源错配——给战乱地区运送的物资被武装分子截获。这时候问题就变成:“如何让善意真正抵达需要的人?”或许需要更聪明的策略,就像快递包裹需要密码锁,善意也需要配套的保障机制。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值得思考的是动机与结果的错位。我们常觉得“出发点是好的”就足够,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就像种田不能只靠勤快,还要懂节气、防虫害。下次准备“送粮”时,不妨先确认三个问题:对方是谁?这些资源会被怎样使用?是否有预防反噬的措施?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多努力,而在于把力气用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