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án hǔ sè biàn
成语解释: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成语出处: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談虎色變
英文翻译:turn pale at the mention of a tiger
谈:1.说话或讨论:漫谈。面谈。谈思想。二人谈得很投机。2.所说的话:奇谈。美谈。无稽之谈。3.姓。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变:1.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变了。变了样儿。2.改变(性质、状态);变成:沙漠变良田。后进变先进。3.使改变:变废为宝。变农业国为工业国。4.能变化的;已变化的:变数。变态。5.变卖:变产。6.变通:通权达变。7.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变。变乱。8.指变文:目连变。9.姓。
“谈虎色变”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公司里突然传出要“全员竞聘上岗”的消息,茶水间立刻炸开了锅。老张端着保温杯直摇头:“这竞聘规则都没出呢,怎么个个像踩了电门似的?”旁边的小李接话:“这不就是谈虎色变么,大伙儿光听见‘竞聘’俩字,脑补的全是失业危机。”
为什么人们会“谈虎色变”?其实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未触先惧”。就像现代人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明明还没找医生解读,已经脑补出绝症画面。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恐慌,往往源于对未知的过度想象。有个有趣的现象:比起真实存在的老虎,人们更害怕“别人口中的老虎”。
换个生活场景更清晰:家长群里突然转发“某品牌牛奶检测不合格”的消息,哪怕自家冰箱里根本没有这个牌子,主妇们还是会集体检查食品柜。这种群体性的紧张传播,正是“谈虎色变”的现代演绎。有意思的是,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让这个成语有了新内涵——恐慌情绪比事实跑得更快。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反应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倒觉得这恰好体现了语言的智慧。成语用夸张手法划重点,提醒我们注意“信息过滤”的重要性。就像面对台风预警,既不必把阳台花盆全扔下楼,也不能完全躺平无视。把握这个度,成语就成了生活的警示灯。
在风险管理领域,这个成语意外地好用。比如理财顾问常提醒客户:“别让市场传言牵着鼻子走,真正的投资者不会听见加息传闻就清仓。”这种专业建议,本质上就是在对抗“谈虎色变”的本能反应。换个角度看,能引发集体紧张的事物,往往指向大众的真实焦虑点,这些社会情绪的温度计值得细细琢磨。
说到底,语言是面照妖镜。“谈虎色变”照见的不仅是恐惧本身,更是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下次再遇到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不妨先做个深呼吸——老虎或许在千里之外,而你的镇定,才是真正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