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ō lái huà cháng
成语解释: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说来话长。五年前我们老娘家里做生日,妈和我们到那里与老娘拜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分句;用于口语,指不大愉快的事
繁体字形:説來話長
英文翻译:it's a long story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话:1.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讲话。会话。土话。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2.说;谈:话别。话家常。茶话会。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说来话长”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件事的复杂程度远超表面所见,背后可能藏着许多细节或曲折。比如有人问:“你怎么突然辞职了?”对方可能苦笑着说:“这事儿说来话长……”短短四个字,既暗示了话题的沉重,又为后续的深入交流埋下伏笔。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说来话长”?这个表达的精妙之处在于“留白艺术”。它像一扇半开的门,既避免了单刀直入的尴尬,又给对方选择权——想听故事的人自然会追问,没兴趣的也能及时打住。就像朋友突然问起你手上的疤痕,若不愿细说,一句“这个伤疤嘛…说来话长”就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在沟通中巧妙运用?上周同事看我加班到深夜,问起项目进展。我放下咖啡杯说:“这个项目啊…说来话长。”接着用三分钟讲清了客户反复修改需求的始末。这种用法既保留了谈话的趣味性,又避免了直接抱怨带来的负面情绪,反而让听者更易理解处境。
我发现现代人越来越缺乏耐心听长篇大论。有次在地铁站帮迷路老人指路,刚说“您先往A口走…”,对方立即打断:“直接说左转右转!”这个细节让我反思:当我们使用“说来话长”时,其实是在测试对方的倾听意愿,这在快节奏社会中成了特殊的沟通暗号。
如何避免真的变成“话太长”?关键在于把握叙述节奏。好比给朋友讲旅行遭遇小偷的经历,可以先抛出“说来话长”作预警,然后分阶段讲述:案发时的惊险、报警的波折、补证件的麻烦。每段结尾留个“后来呢?”的钩子,这样既保持悬念,又让听者掌握节奏主动权。
有位作家朋友分享过写作秘诀:当读者觉得故事要跑题时,就插入“这事儿说来话长”。这招既能自然切换场景,又给冗长铺垫找个合理借口。可见这个成语不只是口头禅,更是种叙事智慧,教会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筛选重点。
下次遇到需要解释复杂情况时,不妨试试这个表达。它像把万能钥匙,既能开启深度对话,又能守住沟通边界。重要的是记住:真正的好故事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否让对方看见你想展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