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ē fāng sì lín
成语解释: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
成语出处:《春阿氏谋夫案》第六回:“街坊四邻,你们都听听。如今这年月,颠倒儿颠拉,媳妇是祖宗,婆婆是家奴,你们给评评,是我昏瞆了,是她欺辱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街坊四鄰
英文翻译:neighbourhood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坊:[fāng]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贞节坊。[fáng]1.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作坊。油坊。2.古又同“防”。《礼记·坊记》:“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邻:1.住处接近的人家:四邻。东邻。邻人。远亲不如近邻。2.邻接的;邻近的:邻国。邻县。邻家。邻座。3.古代五家为邻。
街坊四邻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烟火气?咱们先来解个惑:街坊四邻到底指什么?简单说就是你家前后左右的邻居们。比如张大妈每天晨练回来,总顺手帮王大爷取报纸,这就是街坊四邻的日常。
有人问:"现在住楼房了,街坊四邻还有意义吗?"其实不然。上周三楼的李姐家水管爆了,四楼的小伙子二话不说带着工具下楼帮忙,这种关键时刻的支援,正是现代版街坊四邻的价值体现。
记得小时候住胡同,谁家包饺子都会多捏两盘分给邻居。现在虽然少了这种场景,但社区团购群里的"帮我带捆葱"、"你家孩子校服落我家了"的对话,不就是数字时代的街坊情谊吗?依我看,邻里关系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互动方式。
有人担心:"邻里间保持距离不是更好?"其实适度关心反而能创造安全感。上周暴雨夜,隔壁退休教师发现独居老人家的窗户没关,特地打电话提醒物业。这种既有边界感又有温度的关系,正是健康邻里相处的典范。
观察发现,那些主动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的社区志愿者,往往是和街坊四邻最熟络的人。他们就像社区网络的连接点,把原本分散的住户织成互助网。这种自发形成的邻里生态,比物业贴十张通知都管用。
最后想说,好邻里就像空气——平时不觉存在,需要时方知珍贵。下次取快递时帮邻居捎个件,倒垃圾时顺手带下楼,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会让钢筋水泥的城市多几分暖意。毕竟,谁也不知道哪天自家突然需要街坊搭把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