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ài
拼音 [xī shuài]
注音 ㄒㄧ ㄕㄨㄞˋ
是否常用

蟋蟀的意思

词语解释

  1. 蟋蟀xī shuài

    基本解释

    蟋蟀 xīshuài

    [cricket] 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辞典解释

    蟋蟀  xī shuài   ㄒㄧ ㄕㄨㄞˋ  

    动物名。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属节肢动物。体型圆长,为黑褐色,触角细而长,后肢长大,善于跳跃。雄虫翅上有发声器,以两翅摩擦而发声。性好斗。蟋蟀本性怕光,栖身于土中或石砾下,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的害虫。
    也称为「懒妇」、「蛐蛐儿」、「趋趋」、「促织」、「吟蛩」、「王孙」。

    《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蟋蟀,刺晋僖公也。」或亦指岁暮宴乐之诗 。首章二句为:「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英语 cricket (insect)​

    德语 Grille (S)​, Heimchen (S)​

    法语 grillon

网络解释

  1. 蟋蟀 (昆虫纲动物)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

蟋蟀的单字解释

  • 〔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善于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对农作物有害。亦称“促织”、“趋织”;俗称“蛐蛐儿”。
  • 见〔蟋蟀〕

【蟋蟀】的常见问题

  1. 1. 蟋蟀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婆爱在任何时间鸣叫。

  2. 2. 在我们的课本中还描写了蟋蟀的住宅,它用自己小小的,柔软的身体,建造出复杂又细致的工程,令人佩服,正当我看着它,读着它的时候,一不留神这个小东西逃跑了,哎,我的蟋蟀标本做不成了。

  3. 3.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4. 4. 当四周像睡着一样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唱起歌来。

  5. 5. 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6. 6. 蟋蟀在平台跳舞,不时哼出一首小曲。

  7. 7.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扯开嗓子鸣叫。

  8. 8. 蝈蝈儿、蟋蟀、油葫芦,一声声、一阵阵、一片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乐。

  9. 9. 秋天的夜晚,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倾听,蟋蟀们演奏的声音,令我兴奋,令我激动,那分明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让我的心里充满幻想。

  10. 10.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