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ī sǐ yóu shēng
成语解释: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成语出处: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死得有价值
繁体字形:雖死猶生
英文翻译:live on in spirit
虽:1.虽然: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三月天气,虽没太阳,也不觉得冷了。房子旧虽旧,倒还干净。2.即使: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犹:1.如同:虽死犹生。过犹不及。2.还;尚且:记忆犹新。困兽犹斗。3.姓。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提到"虽死犹生"这个成语,你会联想到什么?或许会想起那些历史书上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却留下千古智慧,又或者想到抗疫期间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这个看似沉重的成语,其实承载着人类最温暖的生命力量。
最近重读《史记》,发现司马迁笔下的荆轲特别有意思。明知刺杀秦王必死无疑,他出发前却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当后人读到这段记载时,记住的不仅是刺秦失败的结局,更是那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这不正是"虽死犹生"的生动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也能做到"虽死犹生"吗?我邻居王大爷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这个退休老教师坚持十年义务辅导社区孩子,去年因病离世后,他辅导过的学生自发成立了"王爷爷奖学金"。你看,当一个人的精神化作更多人的行动,生命就在传递中获得了永恒。
观察当代社会,这种精神传承有了新载体。去年某位程序员去世后,他开源的代码库被全球开发者接力维护;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用AI技术还原已故亲人的声音影像。这些现象让我想到:科技或许改变了记忆的形态,但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始终如一。
每次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都会惊叹三千年前的匠人如何通过器物与今人对话。他们早已化作尘土,但锻造时掌心的温度仿佛还留在纹路里。这种穿越时空的存在感,或许就是"虽死犹生"最诗意的注解——生命会消逝,但创造的价值永远在场。
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与其害怕被遗忘,不如思考自己能留下什么。就像我高中班主任常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当我们开始为他人种下希望的种子,其实已经在书写自己的"虽死犹生"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