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éng zhě duō láo
成语解释:能干的人多干事;多受劳累。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赞誉人
繁体字形:能者多勞
英文翻译:an able man is always busy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劳:1.劳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2.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劳驾。劳您走一趟。3.劳苦;疲劳:任劳任怨。积劳成疾。4.功劳:勋劳。汗马之劳。5.慰劳:犒劳。劳军。6.姓。
“能者多劳”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个技术大牛小王,每次项目遇到难题,领导总说“小王你来负责吧,能者多劳嘛”。表面上这是夸奖,但小王心里嘀咕:“难道能力强就得干更多活?”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个成语到底是褒义还是暗藏压力?
其实关键在于使用场景。比如社区组织义务劳动时,张阿姨主动承包了最难清理的区域,邻居们竖起大拇指说:“真是能者多劳!”这时候的语境充满善意,既认可能力又传递信任。这说明同一个成语,用在不同场合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能力强就必须多干活?这就要看个人选择。比如程序员老李虽然技术顶尖,但他会明确告诉团队:“我可以带新人,但具体编码任务要合理分配。”这种处理既发挥了“能者”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度消耗。这提醒我们:能力与责任需要动态平衡,不是单向的索取关系。
换个生活化的例子:班级大扫除时,擦窗户最好的同学被连续安排了三次。这时候班主任补充说:“能者多劳也要劳逸结合,这次你教其他同学怎么擦得更干净吧。”这种用法就把单纯的“多干活”转化成了能力共享,让成语回归积极本质。
从个人观察来看,现代社会更需要“能者带劳”而非单纯“多劳”。就像工地上的老师傅,他们不必亲自砌每一块砖,而是通过传授经验让整个团队效率提升。当“能者”的智慧被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时,这个成语才真正发挥出建设性价值。
最后思考个现实问题:当我们说“能者多劳”时,是否准备好了对应的支持系统?比如给能者更多资源调配权,或者建立合理的轮换机制。毕竟,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充电,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能力与责任真正正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