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ǎo
  • ruò
  • cán
  • b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ǎo ruò cán bìng

成语解释: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残:残疾人。泛指弱势群体

成语出处: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弱势群体

繁体字形:老弱病殘

英文翻译:Old, weak, sick and disabled

老弱病残的意思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弱:1.气力小;势力差(跟“强”相对):软弱。衰弱。他年纪虽老,干活并不弱。2.年幼:老弱。3.差;不如:他的本领不弱于那些人。4.丧失(指人死):又弱一个。5.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少于此数(跟“强”相对):三分之二弱。

病: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心脏病。他的病已经好了。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病了三天。3.害处;私弊:弊病。4.缺点;错误:语病。通病。5.祸害;损害:祸国病民。6.责备;不满:诟病。为世所病。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成语评论

说到“老弱病残”相关的成语,很多人会想到“老当益壮”。比如一位退休的爷爷每天坚持晨跑,邻居夸他:“您真是老当益壮,比年轻人还有活力!”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成语里总把“老弱病残”放在一起?其实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提醒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群体的价值。

再看“扶危济困”这个词。疫情期间志愿者给独居老人送菜时,社区公告写着:“特殊时期更要扶危济困。”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帮助弱势群体只是道德要求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保护脆弱环节能增强整个社群的抗风险能力,就像编织渔网时加固边缘的绳结,整张网才更结实。

有个成语叫“雪中送炭”,用来形容给盲人送导盲犬这样的善举。但现代社会中,“弱势”的定义正在变化。比如有人身体健全却因失业陷入困境,这时候职业培训就像“旱苗得雨”,帮助他们重获新生。这说明关怀的方式要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创新。

我常想,“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最能体现当代精神。就像地铁里的无障碍设施,看似为轮椅使用者设计,其实孕妇箱包、腿伤患者同样受益。当我们在公共空间留出缓冲区域,本质上是在建造一艘能让所有人安稳乘船的大船。

最后看“枯木逢春”的故事。某养老院里,八旬老人跟着护理员学剪纸,作品被做成文创产品销售。这让我意识到,所谓“弱势”或许只是暂时未被发现的优势。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树,只要给予适合的土壤,枯枝也能绽放新芽。

这些成语背后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它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品,更是照进现实的明灯,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强者站得多高,而在于整个群体走得多稳当。

老弱病残的造句

  1. 造句 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之人了。
  2. 造句 让帆布千疮百孔,水手老弱病残!
  3. 造句 和一哥们一起坐公交,上车后,他一屁股坐到老弱病残孕座位,我问他:“你老弱病残孕占哪一样?才坐这里。”他回了个:“怀才不遇……”。
  4. 造句 在家里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
  5. 造句 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给老弱病残让座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6. 造句 我们中国人在家供养老弱病残,但这里的老人们通常分开单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愿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愿意保持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7. 造句 让作者烦恼的是看着那些老弱病残被人占便宜。
  8. 造句 但是,每次都让我失望,几乎都是与老弱病残在一起,运气很不好.
  9. 造句 目前,为妥善解决好老弱病残及大龄子女户的急需还迁问题,该镇出资购置了富锦华庭及蓝岸森林小区部分住宅作为还迁安置用房。
  10. 造句 此时留在山上跟随朱贵守寨的一二百人大多是老弱病残,就是宋万押队的后军两百余人,说起来也不过只比留在山寨里看家的那批人要稍强些。

"老弱病残"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