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ē
  • shǎo
  •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uē yī shǎo shí

成语解释: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 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缺衣少食

英文翻译:not have enough for food and clothing

缺衣少食的意思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少见多怪。2.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账算错了,少一块钱。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3.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4.亏欠: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5.暂时;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爷:恶少。阔少。3.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成语评论

缺衣少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生活条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的状态。比如:“战乱时期,许多家庭缺衣少食,只能靠野菜充饥。”这样的描述既直观又富有画面感。

核心问题: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答案藏在它的普适性里——无论古今中外,生存需求始终是人类的基本关切。它用四个字勾画出最原始的生存困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的民生百态。

记得儿时听奶奶讲“三年困难时期”,她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缺衣少食,但邻居们会互相分半袋玉米面。这种集体记忆赋予成语温度,提醒我们:困境中的互助精神往往比物质更重要。

换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的“缺衣少食”有了新形态。比如北漂青年初到京城,可能遭遇“精神缺衣”——缺乏归属感;“知识少食”——专业技能不足。这种隐喻式使用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机。

在创作时发现,这个成语像块棱镜,不同角度折射不同光芒。它既可以描述具体物质匮乏,也能比喻抽象资源短缺。这种语言弹性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让简单的四字组合承载千年智慧。

观察城市角落的流浪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成语的立体注解。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公益组织正在搭建“爱心衣橱”“社区食堂”,用行动改写这个成语的现实版本。

语言是活的化石。当我们使用“缺衣少食”时,既在回望先人的艰辛,也在审视当下的不足。或许这正是成语的力量——它让历史照进现实,又让现实对话未来。

缺衣少食的造句

  1. 造句 旧社会很多人都缺衣少食。
  2. 造句 使心受到伤害;老百姓缺衣少食,会使国家受到伤害。
  3. 造句 必需想象出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穷苦人在雪中缺衣少食的惨凉景象,感情悲愤,歌声如泣如诉,歌者应自己先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观众。
  4. 造句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缺衣少食,人人饿得面黄肌瘦。
  5. 造句 现在这儿的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去那种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6. 造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难民好可怜,缺衣少食,奄奄一息,疾病瘟疫,滔天肆虐,尸骨遍野,千里无烟!慷慨解囊,尽心尽力,无言丰碑心中立!世界难民感谢你!
  7. 造句 上世纪五十年代,地处中国西南的四川省的刘家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他们甚至将三儿子送给了一户姓陈的人家抱养。
  8. 造句 此外,我们还广泛募集救助物资,解决孤儿缺衣少食的问题,并为身患重病的孤儿提供医疗救助,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
  9. 造句 中国一些偏僻地区的人们仍然缺衣少食。
  10. 造句 我们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缺衣少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