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shǐ zǐ jí
成语解释:经:经书,儒家经典;史:史书;子: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指古代的经典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成语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献等
繁体字形:經史子集
英文翻译:Collection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史:1.历史:史学。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来。2.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3.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史书。史部。4.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集:1.集合;聚集:汇集。齐集。集思广益。惊喜交集。2.集市:赶集。3.集子:诗集。文集。全集。地图集。4.某些篇幅较长的著作或作品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康熙字典》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影片上下两集,一次放映。三十集电视连续剧。5.集合6.的简称。7.姓。
“经史子集”里的成语有多好用?举个例子,《论语》里的“温故知新”,老师常对学生说:“咱们今天先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再学新知识。”这成语乍看简单,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温故”就能“知新”?其实啊,就像整理旧衣柜时突然发现被遗忘的零钱,复习旧知识时也常能发现新视角。
《史记》里的“破釜沉舟”特别适合打气场景。比如团队会议上有人提议:“这次项目必须破釜沉舟,把所有资源集中突破!”有人可能会问:背水一战真的更有效吗?关键在于决断力——当人没有退路时,注意力反而更集中。不过个人觉得,现代人用这成语得看情况,毕竟不是每个事情都值得“砸锅卖铁”。
遇到复杂情况时,《道德经》的“大巧若拙”就派上用场。就像程序员用最基础的代码解决复杂问题,旁人看着简单,实际藏着大智慧。核心疑问:为什么高明的东西看起来笨?这恰恰说明真正的专业是把复杂变简单,而不是故作高深。
《诗经》里的“夙兴夜寐”现在多用来调侃加班族。朋友间开玩笑:“最近又夙兴夜寐赶方案呢?”但要注意语境变化——古人用这词本意是夸人勤快,现在更多带着心疼。这种语义迁移挺有意思,说明语言就像活水,总在时代里流动。
用这些老成语不必拘泥原意。就像“守株待兔”原本讽刺侥幸心理,但用在股市里提醒别指望运气,反而更生动。关键是把千年智慧磨成适合当下场景的钥匙,毕竟文化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让老树发新芽。
下次在报告里加个“庖丁解牛”,在聊天时用用“三人成虎”,这些沉淀千年的语言珍珠,说不定能让你的表达既接地气又有底蕴。关键是多琢磨背后的思维逻辑,而不仅仅是背几个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