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tú zhàng

成语解释:算不清楚的账,比喻弄不清楚的问题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5章:“咱们虽说赚了一点钱,可这是一笔糊涂账!这钱是咱们两个苦熬出来的,但家里人人有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等

繁体字形:糊涂賬

英文翻译:Muddleheaded account

糊涂账的意思

糊:[hú]1.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糊风筝。2.同“”。3.粥类食品。[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往墙上糊了一层泥。[hù]样子像粥的食物:面糊。芝麻糊。辣椒糊。

涂: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涂抹。涂饰。涂脂抹粉。涂上一层油。2.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涂鸦。信手涂上几笔。3.抹去:涂改。把写错的字涂掉。4.泥:涂炭。5.海涂的简称:涂田。滩涂。6.同“”。7.姓。

账:1.财物出入的记录:记账。账目。2.账簿;记账的本子:一本账。3.债:欠账。还账。

成语评论

糊涂账”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指算不清的账单,但实际生活中,它更像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那些逻辑混乱、责任模糊,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复杂局面。比如有人会说:“他俩合伙开店的账目,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谁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利润,到现在都没掰扯清楚。”这句话背后,其实暗含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总爱用“糊涂账”来形容生活中的混乱?

或许是因为“糊涂”二字本身就带着人性化的温度。它不像“错误”那么生硬,也不像“漏洞”那么尖锐,反而让人联想到马虎的好心人、手忙脚乱的新手,甚至是朋友间因信任过头而产生的疏忽。比如同事间合作项目时,如果前期分工不明确,最后很可能变成“你做一半我改一半,结果倒成了笔糊涂账”。这里的关键在于,糊涂账”往往始于模糊的边界感——当规则、责任、权益没有被清晰切割时,混乱便像野草般疯长。

有意思的是,有些“糊涂账”反而能成为关系的粘合剂。我曾见过一对老夫妻,每次买菜都随手记在厨房日历上,数字歪歪扭扭还带涂改。问起时,老太太笑着说:“反正我俩谁也不会真计较这几块钱,糊涂账记着记着,倒成了一种生活仪式感。”这种主动选择的“糊涂”,反而让日常琐事多了份烟火气的浪漫。这让我想到:或许有些账本本就不需要算得太清楚,只要双方达成默契的“糊涂共识”,反而比锱铢必较更有人情味。

不过更多时候,处理糊涂账需要的是化繁为简的智慧。就像整理杂乱的书桌,先把所有东西摊开分类,再逐一归位。有个朋友分享过他的经验:每次遇到团队协作的“糊涂账”,就立刻召集所有人用白板画流程图,把每个环节的责任人用不同颜色标注。“当所有箭头和方框摆在明面上,很多自以为是的‘糊涂’其实都是沟通断层造成的。”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却实实在在地把抽象的矛盾转化成了可视化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糊涂账”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人性中怕麻烦、图省事的弱点,也映照着我们在复杂关系网中寻求平衡的生存智慧。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局面,不妨先问自己:这是需要快刀斩乱麻的原则问题,还是可以留点余地的温情地带?答案或许就藏在“糊涂”与“清醒”的微妙分寸之间。

糊涂账的造句

  1. 造句 财务拿手的是算一笔糊涂账,统计拿手的是认可这些糊涂账,经理拿手的是批准同意这些糊涂账,我郁闷的是这些糊涂账居然是我的工资。
  2. 造句 细心的网友发现,代表原价的“专柜价”,却是一笔糊涂账,不仅同款不同价,甚至还能随意变动。
  3. 造句 不过令和尚们郁闷的是,佛学的空心说之类的糊涂账又被扔一边儿了。
  4. 造句 不管对不对,反正花千骨就是把这笔糊涂账算到那些倒霉的家伙身上了。
  5. 造句 修缮费成糊涂账湖南省游泳跳水中心场馆外部图片12月2日,记者来到省游泳跳水中心。
  6. 造句 可以说,这是笔他们二房大占便宜的糊涂账。
  7. 造句 一项利国利民的老年福利工程成了有头没尾糊涂账。
  8. 造句 一项利国利民的老年福利工程成了有头没尾的糊涂账。
  9. 造句 硬着头皮,看着一边一笔笔烂尾帐糊涂账,一边直气的牙疼。
  10. 造句 看人头头是道,看己昏头昏脑。从来没有看清自己在行业中领先的关键因素,一段成功史,满脑糊涂账。也因此,从来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坚持什么,改进什么;如何创新,如何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