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míng néng gàn
成语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成语出处:《新唐书 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办事能力强
繁体字形:精明能干
英文翻译:know a thing or two
精:1.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精盐。2.提炼出来的精华:酒精。鱼肝油精。3.完美;最好:精彩。精益求精。4.细(跟“粗”相对):精密。精确。精巧。工艺精。5.机灵心细:精明。精干。这孩子比大人还精。6.精通:博而不精。精于针灸。7.精神;精力:聚精会神。精疲力竭。8.精液;精子:遗精。受精。9.妖精:修炼成精。10.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表示“十分”、“非常”:精瘦。雨把衣服淋得精湿。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干:[gàn]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骨干。2.指干部:调干。干群关系。3.做(事):实干。干活儿。埋头苦干。4.能干;有能力的:干练。干才。5.担任;从事:他干过厂长。6.事情变坏;糟:要干。干了,钥匙忘在屋里了。[gān]1.古代指盾牌:干戈。2.姓。3.冒犯:干犯。4.牵连;涉及:干连。干涉。相干。5.追求(职位、俸禄等):干禄。6.水边:江干。河干。7.天干:干支。8.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跟“湿”相对):干燥。干柴。油漆未干。衣服晾干了。9.不用水的:干洗。干馏法。10.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饼干。葡萄干儿。豆腐干儿。把萝卜晒成干儿。11.空虚;空无所有:外强中干。钱都花干了。12.只具形式的:干笑。干号(háo)。13.属性词。指拜认的(亲属关系):干妈。干儿子。14.徒然;白:干着急。干瞪眼。干打雷,不下雨。15.形容说话太直太粗(不委婉):你说话别那么干。16.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我又干了他一顿。17.慢待;置之不理:主人走了,把咱们干起来了。
提到“精明能干”,你会想到哪些场景?是职场中雷厉风行的决策者,还是生活中能同时处理多件事的“时间管理大师”?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机敏果断、办事效率高,但它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举个具体例子:小李在项目会议上快速梳理出问题的关键节点,同时协调三个部门调整方案,最终提前完成目标。同事评价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不正是“精明能干”的生动写照吗?这里既包含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也体现了快速决策的行动力。
有人可能会问:精明能干等同于圆滑世故吗?其实不然。前者侧重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后者更偏向人际关系的经营。就像厨师精准控制火候做出佳肴,与刻意讨好食客口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维度。真正的精明能干者往往具备“看透本质”的洞察力,比如疫情期间转型线上销售的传统企业主,他们的成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基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判断。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对“精明能干”的要求正在升级。它不仅需要快速反应,更考验持续学习能力。就像智能手机既要运行流畅,也要能持续更新系统。但需警惕的是,过度追求效率可能让人陷入“解决问题机器”的误区。去年接触过的一位创业者,虽然业务拓展神速,却因忽视团队建设导致人才流失,这说明“能干”需要与“智慧”平衡。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特质?观察发现,高效人士都有个共同点:建立自己的决策模型。比如把日常事务分为“战略级”和“执行级”,前者深度思考,后者快速处理。这种分类思维就像给大脑安装过滤网,既避免精力分散,又保证重要事项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差异会影响对“精明能干”的理解。东方文化更强调“不动声色的周全”,西方则推崇“突破性创新”。但无论哪种语境,核心都在于“用恰当的方法达成目标”。就像竹子既能随风弯曲避免折断,又能保持向上生长的韧性,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精明能干的更高境界。
最后想说的是,追求精明能干的同时,别忘记给自己留点“钝感力”。毕竟人生不是永不停歇的齿轮,适时放慢脚步审视方向,可能比埋头赶路更重要。就像老练的水手既懂得抓住顺风加速,也明白何时需要收帆观察海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