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ī jiàn yī bān
成语解释:指只了解一二
成语出处:《高子遗书 会语九八》:“一向不知阳明、象山学问来历,前在舟中似窥见其一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指只了解一二
繁体字形:窺見一斑
英文翻译:see segment of a whole
窥:1.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窥豹。2.暗中察看:窥探。窥测。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斑:在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夹有的另外颜色的点、条纹:红斑。雀斑。斑竹。斑马。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邻居家飘来一阵饭菜香,你笑着说“这家肯定在炖红烧肉”——虽然没亲眼看到灶台,但气味已经让你“窥见一斑”。这个成语就像拿着放大镜看世界,让我们通过局部特征推测整体样貌。
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窥见一斑”而不用“全盘了解”?举个例子更直观。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发现青铜神树残件时,他们正是通过断裂的树枝造型,推测出古人“十日神话”的宇宙观。这种由碎片推演全貌的思维方式,恰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独特智慧。
工作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新媒体编辑小王发现某篇三农视频突然爆火,他立即整理出“乡土情怀+实用技巧”的内容公式。虽然这只是平台海量数据中的零星样本,但敏锐的从业者总能“窥见一斑”,抓住流量密码。这让我想到,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不过要注意的是,局部观察可能带来认知偏差。就像游客通过故宫的九龙壁推测明清建筑风格,却忽略了不同朝代的营造差异。所以我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会补充一句:“虽然只是窥见一斑,但我们可以继续深挖……”既承认现有发现的价值,又为后续探索留有余地。
最近遇到件趣事:朋友家两岁宝宝总盯着绘本里的斑马图案看,现在看到黑白条纹就喊“马马”。这种童真的认知方式,不正是“窥见一斑”最生动的诠释吗?从斑马纹到动物认知,人类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无数个“窥见一斑”的累积。
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妨像拼图爱好者那样思考:每片拼板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但永远不要认为一片拼板就是整幅图画。保持开放的探索心态,既珍惜眼前的线索,又对未知保持敬畏,或许这才是“窥见一斑”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