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ū rú qí lái
成语解释:突然发生或到来。突如:出乎意料;突然来临。
成语出处:《周易 离》:“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定语、状语;形容突发事件
繁体字形:突如其來
英文翻译:come unexpectedly
突:1.古代灶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筒:灶突。曲突徙薪。2.“突起”3.的简称:上关节突。下关节突。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最近常看到有人把"炙手可热"用来形容美食,这让我想到:成语真的像变色龙吗?为什么同样的词在不同场合会变味?
先解决核心问题:成语使用错误的主因是什么?观察发现,多数错误源于"字面联想"。比如"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却被误用作形容酷暑,就像给空调遥控器贴错了温度标签。这种误解往往因为人们更依赖直观感受而非查证本义。
记得初学"空穴来风"时,我也困惑过:到底表示"有根据"还是"没根据"?这像极了拆礼物时发现包装盒里还有个盒子。查证《风赋》原文才知道,本意是"有洞才会进风",现在却常被反向使用。这说明语言确实在流动演变,但作为使用者,我们需要分清规范用法与约定俗成。
如何避免张冠李戴?有个实用技巧:把成语想象成化学试剂。使用前先看"成分表"——出处典故,再测"PH值"——感情色彩。比如"罄竹难书"带着强烈贬义,若用来夸人藏书丰富,就像往红茶里倒酱油,味道就全变了。
有个有趣现象:某些成语的误用反而更传神。"美轮美奂"本形容建筑,现在用来夸妆容精致,这种"跨界"使用是否合理?个人认为语言重在沟通效果,就像牛仔裤最初是工人服装,现在已成时尚单品。但关键要区分生活对话与正式文书,前者可适度灵活,后者需严谨规范。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成语错误率最高的领域竟是广告文案。某奶茶广告曾用"首当其冲"表示行业领先,实际词义却是"最先受到冲击"。这提醒我们,语言环境就像生态系统,每个词语都有其生态位。下次使用前,不妨做次"环境评估":查字典、看例句、辨语境,就像给手机APP更新版本。
语言是活的河流,成语是河底的鹅卵石。我们不必苛求每个石子都待在原处,但至少要看清它的纹路再决定怎么摆放。下次遇到拿不准的成语,不妨在手机备忘录里建个"成语观察日记",记录在不同场景中的真实用法,这比死记硬背更有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