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 lǐ gē dā
成语解释:文字不通畅,物体不平滑很粗糙
成语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五回:“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顺畅
繁体字形:疙裏疙瘩
英文翻译:fault-finding
疙:[gē]〔疙瘩〕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疙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疙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疙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瘩”;e.量词,如“一疙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瘩”、“疸”均读轻声)。[yì]痴呆的样子。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疙:[gē]〔疙瘩〕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疙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疙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疙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瘩”;e.量词,如“一疙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瘩”、“疸”均读轻声)。[yì]痴呆的样子。
瘩:[da]见〔疙瘩〕[dá]〔瘩背〕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
说到“疙里疙瘩”,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一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头,或者是皮肤上突然冒出的痘痘。比如这个例子:“刚铺好的水泥路还没干透,踩上去疙里疙瘩的,像是走在月球表面。”你看,这个词既形容了物体表面的不平整,又让画面感一下子跳了出来。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只能形容实物吗?”当然不是!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新项目的推进过程疙里疙瘩,每次会议都卡在细节问题上。”这里把抽象的工作进度比作实体障碍,是不是瞬间理解了那种不顺畅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处处藏着这个成语的影子。比如朋友跟我吐槽:“最近和同事沟通总是疙里疙瘩的,明明在说同一件事,理解的方向却总对不上。”这时候用“疙里疙瘩”来形容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比直接说“不顺利”更生动,还带着点无奈的幽默感。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妙在它的适应性——既适用于看得见的物体,也能描述看不见的情绪状态。就像做手工陶艺时,如果胚体没揉匀,烧出来的杯子就会疙里疙瘩;而如果我们心里藏着没说开的事,相处时的气氛也会变得疙里巴巴。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别让这些“小疙瘩”长成解不开的结。
下次遇到卡壳的情况,不妨笑着来一句:“这事儿确实有点疙里疙瘩,咱们先理清楚头绪。”用轻松的态度面对困难,那些看似麻烦的“疙瘩”,说不定就变成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生活本就不完美,带着这样的认知前行,反而能更从容地跨过每个小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