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ú mén shú lù
成语解释: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门熟路,管门的一向认得,立时请进,并不阻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现成的门路
繁体字形:熟門熟路
英文翻译:be used to one's ways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说到“熟门熟路”,很多人会联想到“闭着眼睛都能走”的场景。比如老张每天开车上班,哪条路红绿灯少、哪个路口容易堵车,他心里门儿清。同事问他为啥总能准时到公司,他笑着说:“这条路线我跑了十年,早就是熟门熟路了。”你看,这种长期积累的经验,让普通行为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有人可能会问:“熟门熟路和熟能生巧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更强调对环境的熟悉,后者侧重技能熟练。比如小区门口的煎饼摊主,闭着眼睛都能把面糊摊成完美的圆形——这是熟能生巧;但如果你问她附近哪个超市的鸡蛋最新鲜,她准能脱口而出——这就是熟门熟路。两种状态常常相伴相生,共同构成生活的便利感。
在职场中,熟门熟路的价值常被低估。记得刚入职时,我总羡慕前辈们能快速找到项目资料、预判客户需求。后来才发现,他们不过是把公司的文件系统摸透了,知道哪个部门的谁手里藏着“宝藏文档”。这种隐性知识就像藏在迷宫里的捷径,看似普通,实则能省下大把时间。
有趣的是,过于依赖熟门熟路也可能成为枷锁。有次和朋友自驾游,导航突然失灵,他坚持按记忆中的路线开,结果绕进了死胡同。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再熟悉的道路也要保持更新地图的敏感度。现在遇到新开的商场或改道的马路,我会特意去转转——既保留熟悉的舒适区,也给新鲜事物留个入口。
说到底,熟门熟路是时间赠予的礼物。就像老家巷子口总亮着暖黄路灯,公司楼下总飘着咖啡香,这些重复出现的场景在记忆里编织成网。当某天需要快速决策或应对突发状况时,这张网就会自动展开,托住那些可能坠落的慌乱瞬间。用好了这份熟悉,生活既能保持效率,又不失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