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rù qiǎn chū
成语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成语出处: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深入淺出
英文翻译:explain profound theories in simple language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浅:[qiǎn]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2.—3.同):浅滩。水浅。屋子的进深浅。4.浅显:浅易。这些读物内容浅,容易懂。5.浅薄:功夫浅。6.(感情)不深厚:交情浅。7.(颜色)淡:浅红。浅绿。8.(时间)短:年代浅。相处的日子还浅。[jiān]形容流水声。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才能不闹笑话?举个常见的例子:“画蛇添足”常被误解为“多此一举”,但实际语境中更有“过度修饰反成败笔”的意味。比如同事把二十页的会议记录精简到三页,老板却要求加回所有细节,这时候就能摇头感叹:“您这真是画蛇添足啊。”
为什么有些成语总用错地方?根源在于忽略典故背景。比如“水落石出”常被用来形容真相大白,但苏轼原诗中描绘的是冬景变化,更适合比喻在时间推移中自然显露的事物。当邻居家漏水三个月才找到管道裂缝,说句“现在总算水落石出”,既保留诗意又精准达意。
“亡羊补牢”真的永远正确吗?这个成语教人及时补救,但现实中有个隐形前提:羊圈结构本身没问题。比如公司客户因服务态度差大量流失,这时候光培训客服礼仪就是治标不治本。个人认为,修补前更需要先检查系统是否存在根本缺陷。
成语活用有什么诀窍?试着把抽象概念具象化。“对牛弹琴”不止说沟通无效,还能延伸为资源错配。比如在广场舞音响旁讲解古典乐理,围观大爷突然插话:“小伙子,你这跟往火锅里倒可乐有啥区别?”瞬间让成语有了现代生活气息。
如何避免成语使用中的尴尬?关键在理解情感色彩。说人“胸无点墨”是贬低学识,但换成“白璧无瑕”就变成赞美单纯。有次见实习生删光PPT动画效果,我说“你这叫删繁就简”,比直接夸“做得好”更让他眼睛发亮。语言包装的智慧,往往藏在四字格言里。
最后分享个观察: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得好能让表达活色生香,但切忌整盘菜都是花椒八角。上周听汇报连用七个成语的同事,让我想起老家腌得过头的酸菜——不是不好,但真的齁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