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rù rén xīn
成语解释:深深地进入人们的心里。指思想、理论、措施等深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0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深入人心
英文翻译: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成语为何能深入人心?或许因为它们用寥寥数字就道出了复杂的人生哲理。比如“水到渠成”四个字,既描绘了水流自然形成沟渠的景象,又暗含“积累到位自然成功”的智慧。就像备考时反复刷题的学生,某天突然发现所有知识点都已融会贯通,这种顿悟时刻,不正是“渠成”的具象化表达吗?
有人质疑成语是否过时,现代人真的需要这些老古董吗?观察下短视频平台上“破茧成蝶”“柳暗花明”等成语的高频使用就知道,传统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上周看到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后箱贴着“天道酬勤”的贴纸,这四个字承载的何尝不是当代打拼者的精神图腾?
成语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理解?恰恰相反,这种留白给了更多想象空间。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不同年龄段的解读截然不同。少年时觉得是命运无常,中年时读出祸福相倚,老年时则可能理解为接纳生命起伏。这种开放性,反而让成语在不同时代都能找到共鸣点。
个人认为成语最妙的在于“熟悉的陌生感”。当用“庖丁解牛”形容程序员的代码优化,用“朝三暮四”调侃健身房的年卡套路,古语新说的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语言工具。
如何避免成为成语复读机?关键在活用而非套用。见过最妙的案例是创业者把“守株待兔”改写成“守株育兔”,既保留原意又赋予积极内涵。这种创造性转化证明,真正深入人心的不是成语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思维智慧。当我们将这些智慧内化为观察世界的镜头,语言自然会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