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o yǔ lín liè
成语解释:鬣:指鱼的背鳍。鸟的羽毛,鱼鳞鱼鳍。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毛羽鱗鬣
英文翻译:Hairy scale Hyena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羽:1.羽毛,鸟的毛:羽翼。2.鸟类或昆虫的翅膀:振羽。3.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
鳞:1.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骨质等构成。2.像鱼鳞的:鳞茎。鳞波。遍体鳞伤。3.姓。
鬣:某些兽类(如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
“毛羽鳞鬣”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其实藏着有趣的自然观察。比如你走进动物园,看到孔雀的羽毛、金鱼的鳞片、狮子的鬣毛,这些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在一起,不就是“毛羽鳞鬣”的生动画面吗?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多样性,或者形容群体中各有特色的人。
自问:为什么要用动物特征来作比喻?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自然界的生物各有生存智慧。就像鱼靠鳞片保护身体,鸟用羽毛适应飞翔,这种差异性反而让生态更稳定。生活中也一样——团队里有擅长策划的“毛”、精于执行的“羽”、注重细节的“鳞”、敢于突破的“鬣”,才能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有次参加社区义卖就深有体会:手工达人用羊毛毡做装饰(毛),美术老师教孩子在帆布包上涂鸦(羽),退休工程师设计摊位结构(鳞),大学生们负责吆喝推广(鬣)。不同年龄、技能的人各展所长,最后活动效果远超预期。
自问:现在用这个成语过时吗?恰恰相反!在追求标准化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反而提醒我们珍视差异。就像做菜需要酸甜苦辣调和,创新往往诞生于不同思维的交汇。我常建议创业团队专门吸纳“非主流”成员——可能正是那个想法奇特的人,会带来破局的关键灵感。
下次看到孩子们争论哪种动物最厉害时,不妨插句话:“要是世界上只有狮子,草原会多无聊啊。”用这个成语启蒙包容性思维,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毕竟大自然的智慧告诉我们:差异不是缺陷,而是维持平衡的必需品。
如今很多企业开始推行“多样性指数”,这和“毛羽鳞鬣”的底层逻辑不谋而合。就像热带雨林比单一树种森林更抗灾害,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组织,往往在变化中展现更强生命力。或许我们该重新发现:那些让你觉得“不一样”的存在,可能正是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