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ǔ yè chā
成语解释:比喻凶悍的妇女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那人夫妻两个,亦是江湖上好汉有名的,都叫他做菜园子张青,其妻母夜叉孙二娘,甚是好义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母亱叉
英文翻译:Female nocturnal fork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夜:1.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夜晚。夜班。白天黑夜。冬天昼短夜长。2.用于计算夜:三天三夜。每日每夜。3.姓。
叉:[chā]1.叉子,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用以刺取物体的器具:鱼叉。钢叉。2.用叉子刺取:叉鱼。3.像叉的形状。也指叉形符号:交叉。打叉号。[chà]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落地,是戏曲、杂技、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chǎ]分开:叉着腿。[chá]堵住;卡住:路口叉住了。
“母夜叉”这个词,大家可能听过但不太常用。比如:“邻居大妈嗓门大,说话像机关枪,街坊私下都叫她母夜叉。”这个例子是不是挺有画面感?有人会问:“母夜叉到底是骂人还是开玩笑?”其实要看语境——熟人调侃可能带点幽默,但陌生人用就容易冒犯。
再看另一个场景:“公司新主管雷厉风行,有人背后嘀咕她像母夜叉。”这里就暗含了对女性强势性格的偏见。这时候可以反问:同样的工作风格放在男性身上,大家会说“有魄力”,为什么换成女性就成了贬义词?这种语言背后的性别差异值得思考。
有趣的是,方言里这个词还有变形用法。比如北方朋友开玩笑说:“我妈管我零花钱那叫一个严,整个胡同都知道我家有个母夜叉。”这种语境下反而带着亲昵,说明词语本身没有绝对好坏,关键看使用者关系和表达方式。
个人觉得这类传统俗语就像双刃剑。它们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认知,但用现代眼光看,可能固化了对女性性格的刻板印象。与其纠结某个词该不该用,不如多观察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当有人说别人像“母夜叉”时,到底是不满对方的性格,还是在否定女性展现力量的权利?
试着换个角度使用这个词:“古代小说里的母夜叉角色,往往比柔弱的闺阁女子更有生命力。”这种用法就跳出了贬义框架,反而成为打破性别规训的注脚。语言就像橡皮泥,关键看我们怎么捏出新的形状。
下次遇到这类词语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想想背后的文化密码,再决定是延续传统用法,还是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毕竟语言是活的,每个使用者都是拿着画笔的改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