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ài mò néng wài
成语解释: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繁体字形:槩莫能外
英文翻译:without exception
概:1.大略:概况。大概。2.一律:不能一概而论。3.情况;景象:胜概(美好景象)。4.气度神态:气概。5.旧时量谷物时用来平斗斛的刮板。
莫:[mò]1.不要:莫哭。2.没有,无: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4.古同“漠”,广大。5.姓。[mù]古同“暮”。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概莫能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生活中处处能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同事老张总说“我们部门加班最苦”,结果发现隔壁组凌晨还在改方案,隔壁的隔壁组周末带着睡袋来公司。这时候就能用上一句:“职场压力,概莫能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竞争环境对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没人能真正躲过时代浪潮的冲击。
有人问:“自然规律也算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春天花开秋天落叶,北方下雪南方台风,这就是“四季轮回,概莫能外”的真实写照。哪怕人工温室能改变局部环境,但地球公转自转带来的气候变化,谁又能彻底摆脱?这个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面对客观规律,与其对抗不如顺势而为。
最近朋友吐槽:“现在连小学生都在卷课外班。”我回他:“教育焦虑,概莫能外。”从一线城市到县城乡镇,从公立学校到国际课程,家长们的担心就像传染病。但换个角度看,这恰好说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整体提升。个人觉得,关键是要在普遍性中找到个体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科技领域。十年前说“人人离不开手机”会被当笑话,如今从菜市场大妈到山区老农,移动支付已成常态。这种“技术渗透,概莫能外”的现象,既带来便利也引发思考:当某个事物变得无处不在时,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就像自动驾驶再普及,最终的方向盘还是该握在人类手里。
说到底,“概莫能外”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认清普遍性后的主动选择。它像面镜子,照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也照见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下次遇到看似无解的问题时,不妨想想:既然谁都躲不过,那我的独特应对方式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