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zhū gàng
成语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敲竹槓
英文翻译:take advantage of sb . 's being in a weak position to overcharge him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杠:[gàng]1.较粗的棍子:顶门杠。2.体操器械,有单杠、双杠、高低杠等。3.机床上的棍状零件:丝杠。4.出殡时抬送灵柩的工具:杠夫。5.粗的直线:他看过的书都打了不少红杠。中尉军衔的标志是一杠两星。6.把不通的文字或错字用直线划去或标出:他一面看,一面用红笔在稿子上杠了许多杠子。7.比喻一定的标准。[gāng]1.桥。2.旗杆。
“敲竹杠”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具体啥意思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旅游时走进一家小店,老板看你是个外地人,故意把一瓶普通矿泉水标价20块。这时候你如果没问价格直接买单,老板就是在“敲竹杠”——利用信息不对称占你便宜。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正常涨价有啥区别?”关键看动机。比如台风天超市泡面临时涨价是市场行为,但如果便利店把原本3元的泡面偷偷换成30元的价签,还骗你说“只剩最后一箱了”,这就是典型的敲竹杠——用欺骗或胁迫制造恐慌感。
记得去年我朋友租房时遇到的事吗?中介突然说“合同里有个隐藏条款,要加收清洁费5000元”,这操作就带着敲竹杠的味道。不过后来他翻出原始合同据理力争,对方立马怂了——说明很多敲竹杠行为就是赌你不敢较真。
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存在。明清小说里常有恶霸在渡口收“过路费”,现代版可能是网红景点出租车司机绕路多收费。核心逻辑始终没变:利用你的弱势地位(比如赶时间、不熟悉环境)谋取超额利益。
怎么避免被敲竹杠呢?我的经验是保持“合理怀疑”。遇到突然冒出来的附加费用,先别急着掏钱,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像上周修电脑,师傅说主板烧了要换零件,我坚持要看着拆机检查,结果发现只是电源线松了——你看,有时候对方未必真使坏,但保持警惕能省不少冤枉钱。
当然,也不是所有高价都算敲竹杠。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高属于市场行为,毕竟有人自愿买单。真正的红线在于是否存在欺诈或胁迫。下次遇到可疑情况,不妨记住这句话:“谈钱之前先谈清楚规则,搞明白再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