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ún
  • máo
  • dǎo
  • bì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ún máo dǎo bìn

成语解释:扯头发,打耳光。形容凶悍。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5回:“他从问了出去,只到了大门外边,就要将人挦毛捣鬓,百般辱骂。”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毛毛搗鬢

英文翻译:I'm not sure

挦毛捣鬓的意思

挦:撕,扯;拔(毛发):挦扯。挦鸡毛。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捣:1.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捣蒜。捣米。用胳膊肘捣了他一下。直捣敌营。2.捶打:捣衣服。3.搅扰:捣乱。捣麻烦。

鬓:鬓角,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地方;也指这个部位所长的头发:两鬓苍苍。

成语评论

挦毛捣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实际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因琐事发生争执、互相拉扯的样子。比如:“邻居两家因为一棵越界的石榴树吵得不可开交,挦毛捣鬓的场面吓得路过的小孩直往家跑。”这里的“挦毛捣鬓”生动刻画了冲突中人们情绪激动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场景?其实它特别适合形容那些因小事引发的肢体冲突或口角。比如职场中:“项目会上两人意见不合,原本理性的讨论逐渐变成挦毛捣鬓的争吵,最后连茶杯都被碰翻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本身带有一定负面色彩,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误解。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用这个成语会显得夸张吗?我的个人观点是,这取决于语境。比如描述家庭矛盾时:“表姐和姐夫为装修风格争论不休,虽然没到挦毛捣鬓的地步,但火药味已经弥漫整个客厅。”这里用“没到……地步”的对比,反而让表达更鲜活,同时弱化了成语的攻击性。

有没有替代说法?当然有。像“推推搡搡”“纠缠不清”都能表达类似意思,但“挦毛捣鬓”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同时包含动作(挦、捣)和部位(毛、鬓),画面感更强。比如形容宠物打架:“两只猫为了争夺窗台位置,挦毛捣鬓地滚作一团,飘落的猫毛像下雪似的。”这种具体场景能让成语更接地气。

现代人是否还适用这类成语?我认为关键在于灵活使用。当你想给文字增添古典韵味时,不妨试试这样的表达。比如在小说里写:“夜市摊主和城管的对峙,从最初的讲道理渐渐演变成挦毛捣鬓的拉扯,围观人群举着手机议论纷纷。”既能保留冲突的张力,又避免了过于直白的描述。

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与绣花针,各有各的用处。或许“挦毛捣鬓”不如“吵架”“打架”直白,但它独特的形象性恰好能在特定场景中派上用场。下次遇到需要描绘冲突细节时,不妨让这个成语试试身手——当然,记得控制力度,别让文字也变得“挦毛捣鬓”就好。

"挦毛捣鬓"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