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ǔ niǔ ní ní
成语解释:形容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五子之歌》:“颜厚有忸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不自然
繁体字形:忸忸怩怩
英文翻译:Be coy
忸:〔忸怩〕形容不大方或不好意思的样子。
忸:〔忸怩〕形容不大方或不好意思的样子。
怩:见〔忸怩〕
怩:见〔忸怩〕
你见过那种说话吞吞吐吐、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的人吗?这种状态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忸忸怩怩"。比如公司开会时,新来的实习生被点名发言,他揪着衣角涨红了脸,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我觉得这个方案挺好的",这就是典型的忸怩作态。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种表现?其实这是内心不安的外在投射。就像上周我在社区活动当志愿者,遇到个中学生想借书又不敢开口,在书架前转了三圈才用蚊子哼似的声音问:"阿姨,能帮我找本《时间简史》吗?"这种忸怩背后,藏着怕被拒绝的焦虑。
职场中如何避免忸怩带来的负面影响?记得带徒弟小张第一次见客户时,他紧张得把文件袋都捏皱了。我教他个妙招:把"我好紧张"换成"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把低头看脚尖改成主动握手。语言包装和肢体调整,能让忸怩瞬间转化成专业感。
有人认为忸怩是性格缺陷,我倒觉得这是人际关系的缓冲带。就像邻居王婶总不好意思直接借东西,每次都要绕圈子说"你家韭菜长得真好",等我们主动递上菜篮她才欢天喜地。这种含蓄的交流方式,反而维系着微妙的邻里情谊。
观察发现,当代年轻人的忸怩有了新形态。他们能在直播间疯狂刷弹幕,却对电梯里的邻居微笑点头都显得局促。这种线上线下行为的割裂,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左右互搏",数字社交的便利反而削弱了现实中的自如感。
克服过度忸怩的关键在于自我接纳。就像学妹第一次参加辩论赛,候场时紧张得直搓手。我告诉她:"把评委想象成会发光的向日葵,你只是在给植物做科普。"当她真的专注在知识分享时,那些小动作自然就消失了。有时候,转换视角比强装镇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