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ēng hēng jī jī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小声说话
繁体字形:哼哼唧唧
英文翻译:groan and moan
哼:[hēng]1.鼻子发出声音:痛得哼了几声。2.低声唱或吟哦:他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儿。这几首诗是在旅途上哼出来的。[hng]表示不满意或不相信:哼,你信他的!
哼:[hēng]1.鼻子发出声音:痛得哼了几声。2.低声唱或吟哦:他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儿。这几首诗是在旅途上哼出来的。[hng]表示不满意或不相信:哼,你信他的!
唧:1.吸水或喷水:唧筒。唧他一身水。2.拟声词。虫叫或小声说话的声音:虫声唧唧。唧咕。
唧:1.吸水或喷水:唧筒。唧他一身水。2.拟声词。虫叫或小声说话的声音:虫声唧唧。唧咕。
“哼哼唧唧”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像在模仿某种声音?没错!它原本形容人发出含糊不清的低声抱怨,后来多用来比喻做事不干脆或态度消极。比如同事总说“这方案再改改吧”,却拿不出具体建议,这就是典型的“哼哼唧唧”。这时候可能会想:这种状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人觉得“哼哼唧唧”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比如学生面对难题时反复嘀咕“我可能学不会”,其实内心渴望被鼓励;也有人认为这是逃避责任的“保护壳”,就像开会时有人总说“再讨论讨论”,实则是怕担风险。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状态是否也有积极意义?比如医生反复确认病情细节,看似犹豫,实则是为了精准判断。
如何区分“谨慎思考”和“无效抱怨”?关键在于是否产出实际行动。就像装修师傅量尺寸时反复测量是专业,而光说“墙面颜色不好看”却不选新色卡就是空谈。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对方是否在“抱怨”后接续解决方案,比如朋友边吐槽工作压力边制定时间管理表,这就不是真正的“哼哼唧唧”。
有趣的是,现代职场中“战略性哼哼”正在流行。比如项目经理故意放慢决策节奏,其实是在等待更有利的数据支持;作家反复修改开头段落,实则是为了找到最佳叙事角度。这说明同一个行为,在不同场景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个人认为,与其批判这种状态,不如先理解背后的动机。
遇到身边人“哼哼唧唧”怎么办?试试“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对方的部分观点,再提出具体建议,最后表达支持。例如回应“你说方案需要优化很有道理,不如我们明天带着这三个修改方向再碰头?我帮你协调资源”。阳光照进雾气的瞬间,模糊的声音自然会变得清晰有力。
语言就像多棱镜,换个角度就能折射不同光彩。当我们放下对“哼哼唧唧”的刻板印象,或许会发现:那些看似犹豫的声波里,可能藏着未被倾听的真实需求,或是等待破茧的思考雏形。下次听到类似的嘀咕声,不妨递上一杯热茶,笑着说:“具体哪里需要调整?咱们一起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