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n shāng jǔ zhēng
成语解释:“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成语出处:南朝 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之一:“含商咀徵歌露晞,珠履飒沓纨袖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含商咀咀
英文翻译:A sign of business
含:1.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含一口水。含着橄榄。2.藏在里面;包括在内;容纳:含着眼泪。这种梨含水分很多。工龄满三十年以上(含三十年)者均可申请。3.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
商:1.商量:协商。2.商业:经商。3.商人:行商。4.除法所得的结果:八除以二的商是四。5.朝代名(约前1600—前1046)。汤灭夏后建立。建都亳(bó,今河南商丘),国号商。以后多次迁都,至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故商朝又称殷朝,也称殷商。传到纣,为周所灭。6.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咀:[zuǐ]用于地名,如尖沙咀(在香港)。[jǔ]细嚼;玩味:咀嚼。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精华)。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含商咀徵”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到底怎么用啊?”别急,先看个场景:一位老茶客一边品茶,一边闭眼轻哼戏曲,旁人笑他“太讲究”,他却说:“喝茶不光是解渴,得含商咀徵,才能尝出背后的韵味。”这里的“含商咀徵”不再是字面的“含着商音、咀嚼徵音”,而是比喻对事物细致入微的品味。
再举个现代点的例子。比如有人吐槽朋友看一部文艺片反复暂停、做笔记,朋友却解释:“好电影就像一首诗,得含商咀徵才能看懂导演埋的细节。”你看,这成语早就跳出了音乐的范畴,成了“深度琢磨”的代名词。这时候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非要用这么生僻的词?”其实啊,语言就像调味料——偶尔用点“冷门成语”,反而能让表达更有层次感。
我总觉得,现在大家习惯快餐式吸收信息,反而更需要“含商咀徵”的态度。比如刷短视频时,不妨偶尔停下来想想:这个创作者到底想传递什么?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内容的二次创作。就像吃一道菜,狼吞虎咽只能尝到咸淡,细嚼慢咽才能品出火候。
有人可能会困惑:“这种‘慢动作’欣赏,会不会跟不上时代节奏?”其实不然。你看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不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红楼梦》,不都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经典吗?快节奏时代里,保留点“含商咀徵”的耐心,反而能帮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打捞出真金。
下次看到公园里对着银杏叶拍照半小时的老大爷,或是地铁上捧着纸质书勾勾画画的年轻人,或许可以会心一笑——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含商咀徵”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平凡时刻过成了值得咀嚼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