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jiā huān
成语解释:指全家老小都到场的场面或合拍的照片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当日连杨衙小夫人张氏都请过来,做个合家欢筵席,这一场欢喜非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合家歡
英文翻译:Joyous family
合:[hé]1.闭;合拢:合眼。笑得合不上嘴。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合办。同心合力。3.全:合村。合家团聚。4.符合:合情合理。正合心意。5.折合;共计:一公顷合十五市亩。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6.应当;应该:理合声明。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合。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9.姓。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閤”[gě]1.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2.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圆筒形,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欢:1.快乐;高兴:欢喜。欢乐。欢迎。欢送。欢呼。2.指所喜爱的人(多指情人):新欢。3.起劲;活跃:火着得很欢。雨越下越欢。文娱活动搞得挺欢。
提到“合家欢”,很多人会想到一家人围坐吃饭、说说笑笑的画面。比如用成语“天伦之乐”造句:“年夜饭上,爷爷奶奶看着儿孙满堂,脸上洋溢着天伦之乐的幸福。”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家庭团聚的场景总让人感到温暖?其实,这种情感源于人类对归属感的本能需求——被亲人接纳、分享生活点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滋养。
再比如“其乐融融”这个成语,可以这样用:“周末全家人一起包饺子,虽然动作笨拙却其乐融融。”有人或许疑惑:现代人工作忙碌,如何维持这种氛围?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主动创造机会”。哪怕只是抽半小时视频通话,或者每月一次家庭聚餐,都能让情感纽带更牢固。
说到“共享天伦”,有个有趣的例子:“老张退休后,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成了他最大的共享天伦之乐。”这里隐含一个问题:家庭关系是否必须依赖具体事务才能维系?我的观察是,共同经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彼此包容的心态。比如接受父母爱唠叨的习惯,理解孩子偶尔的任性,这种“求同存异”反而让相处更轻松。
曾听朋友用“阖家团圆”描述春节场景:“车站里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游子,只为除夕夜的阖家团圆。”这背后藏着现代社会的矛盾:物理距离拉大是否必然导致心理疏远?从个人经历看,物理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去年表姐在国外工作,我们通过线上游戏举办“云聚会”,反而因为新鲜形式让笑声更多了。
最后想聊聊“欢聚一堂”。有次看到社区活动通知写着:“中秋晚会诚邀邻里欢聚一堂”,突然意识到“家”的概念可以延伸。当独居老人和邻居们一起做月饼时,那种热闹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合家欢?家庭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血缘,而在于相互照应的温暖。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有人担心传统家庭模式会被稀释。但换个角度看,视频通话、共享相册这些工具,反而让联系变得更即时。重要的不是形式如何变化,而是我们是否愿意为“在一起”的时光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