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sh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shǒu yī cè

成语解释:人人拿着一本(书)。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3回:“听说六科廊的官员,是人手一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形容书的读者多

繁体字形:人手一册

英文翻译:every one has a copy

人手一册的意思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册:1.古称编串好的竹简。现指本子:画册。名册。2.帝王赐封爵位、称号等:册封。册立。3.量词。用于书:这部书共四册。

成语评论

人手一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书”,但它的实际含义可不止于此。比如,学校发新教材时,老师可能会说:“这次的学习资料必须人手一册,课后复习用得上。”这里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强调“人手一册”?答案很简单——保证每个人都能平等获取关键信息,避免遗漏或误解。

再举个例子:某公司推行安全生产手册,要求“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必须人手一册”。这时候有人会问:“现在都用电子文档了,为什么还要印纸质版?”其实这里暗含了一层意思——纸质材料能随时翻阅,在紧急情况下比手机更可靠。这种“人手一册”既是对规范的重视,也是对风险的预防。

生活中,“人手一册”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社区发放垃圾分类指南时,居委会大妈挨家挨户敲门:“别嫌麻烦,必须做到人手一册!”有人嘀咕:“网上不都有教程吗?”但现实是,许多老人不擅长用手机,纸质手册反而成了最直接的工具。这背后反映的是对不同群体需求的关照。

有人可能会质疑:在数字化时代,“人手一册”是否过时了?我的观点是,关键要看场景。比如学生课堂笔记,电子版方便搜索,但手写能加深记忆;又比如家庭急救手册,贴在冰箱上的纸质版总比临时翻手机更救命。工具的形式不重要,核心是信息能否被高效使用。

最后说个有趣的例子:朋友开烘焙工作室,把独家配方整理成小册子,号称“学员人手一册,丢了不补”。结果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收藏欲,有人甚至裱起来当装饰。你看,“人手一册”用对了地方,既能传递价值,还能创造仪式感——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吧。

人手一册的造句

  1. 造句 他们人手一册每本书在英国出版。
  2. 造句 每个程序员应该人手一册,不管他实际使用的语言或平台是什么。
  3. 造句 一本精心编制的宣传小册,通过街道、社区,人手一册地送到每一位浦东百姓手中。
  4. 造句 你就拿这人手一册的大洪掌法来糊弄我,我可要叫店家了……
  5. 造句 所以,日本人从小到老,几乎人手一册、形影相随的东西就是“手账”。
  6. 造句 咱们人手一册,慢慢斟酌,细细推敲,相互切磋,岂不更好。
  7. 造句 以后的钱币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册,民间的古钱币交易基本依次为参照。
  8. 造句 人手一册的《草原生存守则》中,“三大纪律”。
  9. 造句 这种东西算命先生们人手一册,大街小巷,地铺摊子这类书也不算太难买。
  10. 造句 意见要求,要辑印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人手一册学习。

"人手一册"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