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ǔ qiè gǒu dào
成语解释:窃:偷。像老鼠小量窃取;像狗钻洞偷盗。指小偷小摸。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鼠竊狗盗
英文翻译:play petty tricks on the sly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窃:1.偷;用阴谋手段夺取:行窃。窃位。2.暗中;偷偷地:窃听。窃窃私语。3.谦辞。称自己:窃以为。
狗: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盗:1.偷窃:盗取。2.抢劫财物的人:强盗。海盗。
“鼠窃狗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早味,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找到影子。比如办公室的小张总爱顺手牵羊带几支笔回家,或者小区快递架偶尔“消失”的包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鼠窃狗盗——事情不大,但让人膈应得慌。
问题来了:这种成语和普通的小偷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规模感”。鼠窃狗盗往往不涉及暴力或大额损失,更像偷偷摸摸占便宜。比如菜市场大妈把烂菜叶塞进新鲜菜堆里充重量,这种操作既不惊天动地,又让人哭笑不得。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能说明问题:某网红书店每个月消失200本便签本,查监控发现是个戴眼镜的上班族,每次来都撕十几张揣兜里。店主最后贴了张告示:“便签免费送,记得留张给下位读者”,结果便签本反而成了顾客互动的新亮点。
我发现这类行为有个共性:当事人往往觉得“不算偷”。心理学上把这叫做“道德推脱”——拿公司打印纸给孩子做手工、蹭邻居家WiFi追剧,人们总能给自己找到合理借口。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恰恰让鼠窃狗盗成了社会运转中的微妙润滑剂。
换个角度看,这类现象也像面镜子。唐朝长安城有专门抓“坊间小鼠”的巡夜人,现在商场用AI摄像头识别异常停留者,技术变了,人性却没变。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用防盗锁防同事、用监控防邻居时,是不是也失去了点信任带来的温度?
下次看到咖啡店糖包莫名减少时,与其生气,不如在调料区放个趣味标语:“糖包自由,甜蜜共享”。很多时候,给人留点体面台阶,反而比严防死守更能解决问题——毕竟鼠窃狗盗的根,往往扎在“觉得没人发现”的侥幸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