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ǐ yù jì liǎng
成语解释:蜮: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影来害人的怪物;鬼蜮:指阴险害人的人;伎俩:卑劣的手段。比喻居心不良、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妖妇进资甚巨,而贪婪无厌,鬼蜮伎俩,愈出愈奇,真有令人发指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鬼魊伎倆
英文翻译:devilish stratagem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蜮:1.传说是躲在水里能暗中含沙射人的动物。比喻暗中害人的阴险分子:鬼蜮伎俩。2.谷类的害虫:螟蜮。
伎:[jì]1.技巧,才能:伎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伎俩(liāng)。2.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qí]〔伎伎〕奔走的样子,如“鹿斯之奔,惟足伎伎”。
俩:[liǎ]1.两个(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姐妹俩。2.不多;几个:刚有了俩钱儿,就不知道迈哪条腿了。就那么俩人,还成得了气候![liǎng]见〔伎俩〕
“鬼蜮伎俩”这个词,乍一听像是什么神秘故事里的桥段,但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公司里的小张表面上对同事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偷偷删除对方的项目文件,导致同事被领导批评。这种行为不就是典型的“鬼蜮伎俩”吗?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有人要用这种阴险手段?答案很简单——当一个人缺乏正面竞争的能力,又想要达成目的时,就容易选择暗中使坏。
再来看个历史故事。南宋时期,奸臣秦桧用伪造的书信诬陷岳飞谋反,最终害死了这位民族英雄。这种利用虚假证据陷害他人的方式,正是“鬼蜮伎俩”的教科书案例。有人可能会困惑:难道古代人看不穿这种把戏?其实关键不在于手段多高明,而在于当权者是否愿意明辨是非。就像现代社会,再隐蔽的阴谋也难逃监控摄像和网络留痕。
生活中最常见的“鬼蜮伎俩”可能出现在邻里之间。比如老王家装修时故意把建筑垃圾堆在邻居门口,还假装不知情。这时候如果直接吵架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倒不如用手机拍照留证,再找物业协调解决。我个人觉得,面对这类暗戳戳的手段,保持冷静收集证据比正面冲突更有效,毕竟“见光死”是这类行为最大的弱点。
有人问:商业竞争中是否存在“鬼蜮伎俩”?看看某些网红奶茶店的骚操作就知道了。去年某品牌雇人排队制造虚假繁荣,同时散播竞争对手使用过期原料的谣言。这种既造势又抹黑的双管齐下,本质上就是现代商战版的阴谋诡计。不过从长远看,消费者最终会用钱包投票,就像被吹大的气球总会破灭。
最后分享个有趣发现:在互联网时代,“鬼蜮伎俩”其实变得更难隐藏。某明星团队曾雇佣水军抹黑对家,结果因为水军账号画风太过统一,反而被网友扒出实锤。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精巧的阴谋也怕阳光照射。我认为与其费心设计暗箭,不如光明正大地提升实力,毕竟靠真本事赢来的成功,睡觉都更踏实些。
遇到“鬼蜮伎俩”不必恐慌,记住三个原则:保持警惕不轻信、留存证据不纠缠、专注自身不报复。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最高明的防御不是破解所有暗器,而是练就一身让暗器近不了身的硬功夫。生活这场江湖里,做个坦荡的“阳谋家”可比当“阴谋家”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