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máo
  • j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máo jiàn tǔ

成语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用于感戴恩德

繁体字形:食毛踐土

英文翻译:live on the land and eat what it produces

食毛践土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践:1.踩;践踏。2.实行;履行:实践。践约。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成语评论

食毛践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咱们先拆开看。“食毛”指吃地上长的东西,“践土”就是脚踏土地。合起来,意思就是“靠这片土地生存”——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依赖家乡的资源过日子。比如有个老农民摸着麦穗说:“咱们世代食毛践土,今年收成好全靠老天爷赏饭吃。”

有人要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比如描述乡村振兴时可以说:“当代新农人既保留着食毛践土的淳朴,又用直播带货把山货卖向全国。”这里既保留了依靠土地的本意,又加入了时代新元素。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在古书里常用来表忠心。《左传》里就有大臣说“臣食毛践土,敢不效死”,相当于现代的“吃谁家饭端谁家碗”。不过现在用这个词,更多是强调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就像咱们常说的“水土养人”,但比白话多了份文雅。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讲环保话题。试想这样的句子:“过度开发等于自毁食毛践土的根本,保护生态就是守护饭碗。”比直说“环保重要”更有文化厚度。它提醒我们:人类从不是土地的主人,而是依托者。

下次写作文想换个说法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描写故乡可以写:“离乡十年,梦里仍是那片食毛践土的红胶泥田。”既点明土地养育之恩,又透着游子乡愁,比平铺直叙更有韵味。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成语过时,但语言就像老树发新芽。去年某扶贫纪录片里,驻村干部那句“带乡亲们守好食毛践土的本分,更要闯出产业新路”,就让传统成语焕发现代生命力。文字的魅力,不就在这新旧交融之间吗?

食毛践土的造句

  1. 造句 对于这个乡下姑娘来说,上海的生活真如食毛践土一般。
  2. 造句 甲食毛践土已三十馀年,当吴三桂拒命之时,彼已手戮桂王,断不得称楚之三户。
  3. 造句 讵意大行皇帝皇嗣未举,一旦龙驭上宾,凡食毛践土者,莫不吁天呼地。
  4. 造句 谓我国家二百余年深恩厚泽,浃于人心,食毛践土者,思效力驰驱,以答覆载之德,斯可矣。
  5. 造句 或能效得一手一足之力,也不枉食毛践土,世受国恩。
  6. 造句 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
  7. 造句 夫入教之民,固中国食毛践土之民也,劝民为善,固圣朝宽大之政所允行也。

"食毛践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