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ōng léi guàn ěr
成语解释: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名气大
繁体字形:轟靁貫耳
英文翻译:said of sb . 's name
轰:1.形容打雷、放炮、爆炸等巨大的声音:突然轰的一声,震得山鸣谷应。2.(雷)鸣;(炮)击;(火药)爆炸:轰炸。轰击。雷轰电闪。轰平了几个山头。3.赶;驱逐:轰麻雀。他摇着鞭子轰牲口。把他轰出去。
雷:1.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2.一种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贯:1.穿;贯通:如雷贯耳。学贯古今。2.连贯:鱼贯而入。累累如贯珠。3.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万贯家私。4.世代居住的地方:籍贯。乡贯。5.事例;成例:一仍旧贯。6.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轰雷贯耳”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雷声轰鸣,穿透耳朵”,常用来形容声音极大或某人的名声、言论极具震撼力。比如:“他在台上的演讲气势磅礴,字字句句如轰雷贯耳,台下观众听得屏息凝神。”这里既突出了演讲者的感染力,也让人联想到雷声般的力量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声音吗?其实不然。比如:“这家初创公司凭借创新技术,短短三年便轰雷贯耳,成为行业标杆。”这里用“轰雷贯耳”比喻企业迅速崛起的影响力,说明它也能形容事物带来的巨大冲击。
另一个例子来自日常生活:“暴雨夜,窗外雷声轰雷贯耳,孩子吓得躲进被窝。”这里的用法回归自然现象,既保留了成语的原始意象,又让场景更贴近普通人经历。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我的观察是,它巧妙融合了听觉冲击与抽象影响力。比如在体育赛事解说中:“最后一记扣杀如轰雷贯耳,直接锁定胜局!”解说员用这个词,既能调动观众情绪,又无需过多解释,这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
有人可能困惑:和“如雷贯耳”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轰雷贯耳”更强调动态的震撼过程,而“如雷贯耳”侧重结果的广泛传播。比如介绍名人时会说“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描述战场炮火则更适合用“轰雷贯耳”。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活用需要结合场景分寸感。比如在科技报道里写“新算法带来的效率提升堪称轰雷贯耳”,可能略显夸张;但若形容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音效,这个比喻就恰到好处。语言就像调色板,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语境。
当代人使用成语时,不妨多思考其背后的画面感。当你说某个观点“轰雷贯耳”时,其实是在听众脑海里投射了一道闪电——这种语言的力量,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密码之一。下次表达强烈感受时,试试这个成语,说不定会有意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