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ǒu yán cán xī
成语解释:苟延:苟且延续;残息:临死前残存的喘息。指勉强维持生命。
成语出处:宋 朱熹《乞追还待制职名……》:“方敢冒昧,今虽苟延残息,终是不堪异日使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勉强维持生存
繁体字形:苟延殘息
英文翻译:linger on with one 's last breath of life
苟:1.姑且;暂且:苟安。2.草率;随便:一丝不苟。3.文言连词。如果;假使:苟不教,性乃迁。4.姓
延:1.延长:蔓延。绵延。延年益寿。苟延残喘。2.(时间)向后推迟:迟延。延期。开学日期延至10月份。3.聘请;邀请:延聘。延师。延医。延至其家。4.姓。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息:1.呼吸时进出的气:喘息。鼻息。一息尚存,此志不懈。2.消息:信息。3.停止:息怒。息兵。自强不息。偃旗息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4.休息:歇息。作息时间表。5.滋生;繁殖:蕃息。生息。6.利钱;利息:年息。月息。还本付息。7.指子女:子息。8.姓。
“苟延残喘”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它到底怎么用呢?举个例子: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公司,靠着借贷和裁员勉强维持,老板对员工说:“我们现在只是在苟延残喘,必须尽快找到新方向。”这时候用这个成语,既描述了企业生存艰难的状态,也暗示了不改变就会消亡的危机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垂死挣扎’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描述濒临失败的状态,但“苟延残喘”更侧重“勉强维持最后的气息”,比如受伤的动物躲在洞穴里艰难呼吸,而“垂死挣扎”则带有更强烈的动作性,就像溺水者胡乱拍打水面。
记得去年参观古镇时,看到百年老茶馆在奶茶店包围中坚持卖盖碗茶。老板擦拭着铜壶说:“我们这些老铺子啊,也就是苟延残喘罢了。”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有些事物的消亡未必是坏事,就像新陈代谢,旧事物让位给新事物本是自然规律。
那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倒也不绝对。朋友创业失败后,用积蓄开了家小书店,他说:“现在虽然苟延残喘,但每天能和爱书人聊天就很快乐。”这里反而透露出在困境中坚守的温暖,成语的贬义色彩被具体情境淡化了。
有个有趣的发现:现代人用这个词时常带着自嘲。比如程序员加班改bug时吐槽:“我这项目就是在苟延残喘,甲方爸爸说改完这版就验收。”这种用法弱化了悲剧色彩,反而多了点苦中作乐的幽默感。
需要警惕的是,当这个词出现在正式报告中时往往敲响警钟。某环保纪录片里,科学家指着冰川镜头说:“极地生态系统正在苟延残喘。”这时候成语就成了具象化的预警信号,比直接说“濒临崩溃”更有画面冲击力。
在我看来,这个成语像面镜子,照出事物在消亡前的最后倔强。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企业、传统还是人际关系,当进入“苟延残喘”阶段时,与其耗费资源强撑,不如思考是奋力一搏还是优雅退场。毕竟,结束有时也是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