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o
  • mán
  • ch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jiǎo mán chán

成语解释: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成语出处: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繁体字形:胡撹蠻纏

英文翻译:importune

胡搅蛮缠的意思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搅:1.搅拌:茶汤搅匀了。把粥搅一搅。2.扰乱;打扰:搅扰。胡搅。这宗生意让他搅黄了。

蛮:1.粗野,不通情理:野蛮。蛮横。蛮不讲理。2.鲁莽;强悍:蛮干。蛮劲。3.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4.很;挺:蛮好。蛮大。蛮有意思。你装得倒蛮像!

缠:1.缠绕:缠线。用铁丝缠了几道。2.纠缠:琐事缠身。胡搅蛮缠。3.应付:这人真难缠,好说歹说都不行。

成语评论

提到"胡搅蛮缠",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皱眉头——这不就是形容那些不讲道理的人吗?别急,咱们先看个真实场景:菜市场里张大妈拎着蔫掉的青菜非要退货,摊主解释青菜是三天前买的,大妈却叉着腰说"昨天才买的!"。这就是典型的胡搅蛮缠,明明事实清楚却硬要歪曲。

有人要问:这和普通的吵架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比如同事小王把文件弄丢了,却反复强调"电脑自动删除",甚至责怪打印机有问题。这种明知有错却不断找借口的模式,就像往墙上甩泥巴——甩得越多越难收拾。

其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不必上火。上周我在地铁站见过有趣一幕:有位乘客投币后机器卡币,他非要工作人员赔十张车票。值班小哥没急着争辩,而是打开监控录像,指着屏幕说:"您看,硬币卡在这个位置。"事实摆在眼前,那位乘客摸摸鼻子就走了。这说明摆事实比嗓门大管用得多。

有人可能会疑惑:难道所有固执己见都是胡搅蛮缠?当然不是。比如科研工作者坚持自己的理论,只要遵循逻辑和证据,这叫执着。但若是明知实验数据不支持还硬拗,那才算是越界。就像老话说的,理直才能气壮,理亏只能嗓门大。

依我看,胡搅蛮缠本质上是沟通短路的表现。就像电路接触不良时会冒火花,人在理亏时容易情绪化。上周邻居装修噪音超标,物业上门时业主竟说"电钻声有助于孩子练习专注力",这种神逻辑看似好笑,实则暴露了不想担责的心态。这时候递个台阶比硬碰硬更有效,比如说"您看换个施工时段如何"。

遇到这类情况,与其想着怎么战胜对方,不如转换思路。就像疏通堵塞的水管,关键不在用力捶打,而在找准堵塞点。下次碰到胡搅蛮缠的人,不妨试试这句话:"您说的这个角度挺特别,能具体说说吗?"往往能让对话回到正轨。毕竟,给人留面子的时候,道理才更容易被接受。

胡搅蛮缠的造句

  1. 造句 妈妈不理会妹妹的胡搅蛮缠继续工作。
  2. 造句 那儿有几个小流氓正在跟一青年女子胡搅蛮缠。
  3. 造句 对于他人善意的提醒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不该胡搅蛮缠。
  4. 造句 他是个知情达理的人,从来不胡搅蛮缠。
  5. 造句 妻子当然多数时候不愿意,但终究拗不过我的胡搅蛮缠。
  6. 造句 如果是好的,欣赏就是了,用不着胡搅蛮缠.
  7. 造句 昨天这儿来了个胡搅蛮缠的人,说是要见经理。
  8. 造句 凡明理之人自不会因此胡搅蛮缠,若有那等不明事理之人,也自有官法如炉,容不得奸佞之徒横行也。
  9. 造句 东方胜看了不禁摇头,包三风四两个都是浑人,胡搅蛮缠,看着都心烦,当下右手一伸,一枚石子弹出。
  10. 造句 于是,唧唧咕咕,呱啦呱啦,罗嗦一通,胡搅蛮缠之后,川泽悦织悠的决心依然安如泰山,堇阳大是绝对要去的!唯一做出的让步是以老师的身份去堇阳大,再多,免谈。

"胡搅蛮缠"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