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ào bó zǐ
成语解释:说话、做事绕弯子。形容言语、事情折费思索
成语出处:冯骥才《铺花的歧路》:“算了,我不和你绕脖子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繞脖子
英文翻译:Around the neck
绕:1.缠绕:绕线。2.围着转动:运动员绕场一周。3.不从正面通过,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绕行。绕远儿。把握船舵,绕过暗礁。4.(问题、事情)纠缠:一些问题绕在他的脑子里。我一时绕住了,账目没算对。5.姓。
脖:1.脖颈,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2.某些像脖颈一样的东西:脚脖子。拐脖儿。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绕脖子”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常用来形容那些拐弯抹角、不直接表达观点的说话方式。比如同事问你:“你觉得这个方案还有改进空间吗?”你回答:“嗯…可能某些细节需要再斟酌,但整体方向是好的。”这种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的表达,就像在对方脖子上绕毛线团,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绕脖子”呢?观察发现,这往往源于对冲突的回避心理。记得有次邻居装修噪音太大,我憋了三天才委婉地说:“您家电钻声挺有节奏感的。”结果对方完全没听懂暗示。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用真诚的态度直接沟通,反而能避免更多误会。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绕脖子”?有个简单测试:如果对方听完你的话需要反问三次“所以你的意思是?”,那八成是在绕圈子。就像上周开会时,小王用了十分钟描述项目风险,最后大家才明白他其实想说需要延长工期。
在职场沟通中,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职级越高的人,越倾向于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这或许印证了心理学中的“权力语言效应”——当人们处于不确定状态时,会本能地用复杂句式掩饰真实想法。但反过来说,真正有底气的领导者反而更擅长用简洁语言传达核心信息。
方言里藏着不少智慧,比如东北话里的“别整那虚头巴脑的”,四川话的“莫扯把子”,其实都在反对“绕脖子”式沟通。这些鲜活的地方语言提醒我们:有效的交流就像打乒乓球,你来我往要精准到位,而不是把球往观众席上打。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不同意见时,不妨试试“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对方某个具体优点,再清晰说出改进建议,最后用积极展望收尾。这种方法既能避免“绕脖子”的尴尬,又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毕竟,真诚的直球远比华丽的曲线球更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