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ǒ yǎn jīn jīng
成语解释:睛:眼珠。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指人眼光敏锐,洞察一切
繁体字形:火眼金睛
英文翻译:piercing eye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睛:眼珠儿:目不转睛。定睛一看。画龙点睛。
说起"火眼金睛",很多人会想到《西游记》里能识破妖魔的孙悟空。这个成语本意是形容超凡的洞察力,在现代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比如公司HR在面试时,通过应聘者简历上的时间断层发现了频繁跳槽的端倪,这就是职场中的火眼金睛。
有人会问:火眼金睛是天生的吗?其实这项能力更多来自后天积累。就像古董鉴定师需要观察数万件赝品,才能练就瞬间辨真伪的本事。我认识一位老刑警,他能在嫌疑人回答问题时,从对方左手小拇指的轻微抽动判断是否说谎——这种敏锐度正是经年累月的实战打磨出来的。
在人际交往中,火眼金睛更是一把双刃剑。有位朋友总能在聚会中看出谁在强颜欢笑,这本是善解人意的优点,但过分追求"看透人心",反而容易陷入猜疑的漩涡。个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既要有看透表象的锐利,也要有包容人性的温度。
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火眼金睛"有了新内涵。比如刷短视频时,能快速识别标题党;看新闻时,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但要注意避免陷入"怀疑一切"的极端,就像过度锐化的照片会失真,过分追求看透本质也可能错过生活的朦胧美。
培养这种能力其实有章可循。可以试着每天记录三个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比如同事换了新发卡,或者常去的咖啡馆换了背景音乐。这种细微观察的刻意练习,就像给眼睛装上了渐进式镜片,能逐渐提升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