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m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 sān mán sì

成语解释:一再欺骗隐瞒。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再欺骗隐瞒

繁体字形:欺三瞞四

英文翻译:hoodwink

欺三瞒四的意思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瞒:[mán]1.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瞒哄。隐瞒。瞒天过海。2.〔瞒瞒〕贪爱酒色的样子。3.闭目的样子。[mén]惭愧的样子。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成语评论

欺三瞒四”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指的是用各种借口或手段欺骗他人,掩盖真相的行为。比如有人明明迟到了半小时,却对领导说:“路上堵车,耽误了五分钟”——这就是典型的“欺三瞒四”。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是为了逃避责任,也可能因为害怕冲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把公司打印机弄坏了,却告诉同事“机器本来就老化了”。结果第二天财务查监控发现真相,小王不仅被罚款,还失去了同事的信任。你看,用谎言掩盖错误,往往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

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某项目经理就分享过经验:“去年团队项目延期,我选择如实说明技术难点,反而争取到了额外资源。”这说明坦诚沟通比遮掩更有建设性,毕竟纸终究包不住火。

从心理学角度看,欺瞒行为常源自恐惧心理。就像孩子打碎花瓶不敢承认,成年人也会因担心后果而选择隐瞒。但换个角度想,犯错后的补救措施,往往比错误本身更重要。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能赢得尊重,这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都是铁律。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是强调“完美形象”的环境,欺瞒行为越多见。就像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生活展示,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筛选。但现实生活不是朋友圈,适度暴露脆弱性反而能建立真实连接——这或许是我们对抗“欺三瞒四”的新思路。

下次遇到需要遮掩的情况时,不妨试试“三步决策法”:先评估隐瞒成本,再衡量坦诚风险,最后选择对长期关系有利的方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真相带来的短期阵痛,远小于谎言制造的长期隐患。毕竟,信任就像瓷器,修补裂痕比重新烧制更难。

"欺三瞒四"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