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àn běn sù yuán
成语解释:探:求索。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成语出处: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节:“它对词语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还不到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探本泝源
英文翻译:On the origin of the book
探:1.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探矿。探路。探口气。试探。钻探。2.做侦察工作的人:密探。敌探。3.看望:探望。探亲。探病。4.向前伸出(头或上体):探头探脑。行车时不要探身窗外。5.过问:探闲事。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3.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5.原来:本来。本领。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溯:1.沿水逆流而上:溯江而上。2.往上推求和回想:追溯。回溯。
源:1.水流起头的地方:河源。泉源。发源。源远流长。饮水思源。2.来源:货源。资源。病源。3.姓。
“探本溯源”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你发现家里水管漏水,如果只是拿块抹布擦地,过几天水渍又出现了——这时候就该“探本溯源”了,顺着水痕找到墙内破裂的水管,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有人问:“这和直接解决问题有什么区别?”举个真实案例:某科技公司软件频繁崩溃,工程师们没有急着重写代码,而是花三天时间追溯版本更新记录,最终发现是半年前某个底层模块的改动埋下了隐患。这种“治本”的思维方式,往往比“治标”更能避免重复劳动。
我常在读书时用这个方法。上周读《人类简史》,看到农业革命章节时突然想:小麦到底是怎么驯化人类的?顺着这个疑问查了二十多篇论文,才发现是植物基因突变与人类定居方式的相互选择。这种刨根问底的探索过程,比单纯记住历史年份有趣得多。
工作中这个方法同样奏效。去年我们团队有个项目进度总滞后,表面看是设计师出图慢,后来发现根本原因是需求文档的模糊表述让设计反复修改。当我们重新规范需求确认流程后,效率提升了40%。有时候问题像浮冰,看得见的部分只是整体的十分之一。
有个朋友曾问我:“这样追根究底会不会太费时间?”我的切身感受是:前期多花20%时间溯源,能避免后期80%的补救工作。就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找到病根再开方,比头疼医头更能治本。当然,关键要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别在无关细节里钻牛角尖。
最近带孩子做科学实验也深有体会。当他追问“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时,我们没有停留在光的反射解释,而是用三棱镜分解阳光,让他亲眼看见白光里的色彩光谱。这种溯源式教育,培养的是比标准答案更珍贵的探索精神。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习惯接受现成结论。但那些真正推动进步的发现,往往始于对常识的追问。就像牛顿追问苹果为什么往下掉,最终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保持这份探本溯源的好奇心,或许就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最佳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