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ǔ niē zuò tài
成语解释: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做作
繁体字形:扭揑作態
英文翻译:To wriggle
扭:1.掉转:扭头。2.拧(nǐng);拧伤:扭开。扭了腰。3.揪住不放:扭打。4.身体摆动:扭捏。扭秧歌。
捏:1.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捏住。捏出来。2.用手指把面、泥等软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捏饺子。捏泥人儿。3.凭空假造:捏造。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做”。[zuō]作坊:小器作。
态:1.人的姿容、体态:姿态。2.事物的情状、样子:变态。状态。事态。3.一种语法范畴。多指句子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跟主语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主动、被动等。
“扭捏作态”这个词,乍一听好像离生活挺远,但仔细想想,咱们身边还真不少见。比如同事小张,明明能直说“方案需要再改”,非要捏着嗓子拖长音:“哎呀——这个部分嘛,是不是可以再优化一下呢?”旁人听了都替他累得慌。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扭捏作态到底有什么问题?其实关键就在于,这种刻意修饰的表达方式,反而模糊了真实意图,就像给简单对话裹了层糖衣,吃多了容易齁得慌。
记得上个月参加行业交流会,有个展台姑娘的表现特别典型。客户问产品参数,她非要先甩两下头发才答话,回答时还不停摆弄胸前的工牌。旁边大叔实在看不下去,直接打断她:“姑娘,咱能正常说话吗?”现场顿时爆笑。这场景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扭捏作态?依我看,要么是缺乏自信,总觉得“原生态”的自己不够好;要么错把表演当专业,误以为夸张的动作能提升说服力。
上周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时,发现个有趣现象。五岁的圆圆想找小伙伴玩,先是躲在妈妈背后搓衣角,过了三分钟才细声细气地说:“那个…你要不要玩我的娃娃呀?”对比之下,隔壁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直接举着玩具车就跑过去:“咱们来比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正好印证了我的观察:扭捏作态往往源于过度自我关注。当人把注意力全放在“别人怎么看我”时,言行自然会变形,就像总担心走路顺拐的人,反而更容易同手同脚。
我自己有次惨痛教训。刚工作那会儿见客户,特意买了件小一号的西装,觉得这样显得干练。结果全程不敢做大动作,连递名片都像机器人似的僵硬。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紧绷的状态,本质上和成语里的“扭捏作态”没啥区别。所以后来悟出个道理:真正的得体,从来不是硬拗出来的。就像好的演讲者从不在乎手势是否标准,他们在意的是有没有把观点传达清楚。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反例。楼下早餐铺的王婶,嗓门大得能震醒整条街,收钱找零从来只用三个手指捏着纸币甩来甩去。可街坊邻居就爱她这泼辣劲儿,因为透着股热气腾腾的真实。这让我想到,与其费劲巴拉地端着架子,不如学学《红楼梦》里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率真——有时候,坦荡的“不完美”反而比精致的“假完美”更有感染力。毕竟人际交往不是舞台剧,没人会为你的完美表演买单,但总会有人为你的真诚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