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ēng méng guǎi piàn
成语解释:指以欺骗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
成语出处:《文汇报》1986.7.19:“坑蒙拐骗发不了大财,发了小财也长不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坏手段
繁体字形:坑蒙枴騙
英文翻译:bluff and deceive
坑:1.洼下去的地方:泥坑。弹坑。刨个坑儿。一个萝卜一个坑。2.地洞;地道:坑道。矿坑。3.古时指活埋人:坑杀。焚书坑儒。4.坑害:坑人。她被人坑了。5.姓。
蒙:[méng]1.蒙昧:启蒙。2.遮盖:蒙上头巾。3.承受;遭受:承蒙指教。蒙难。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5.忠厚的样子。6.“蒙眬”的“蒙”。[mēng]1.欺哄:休想蒙人。2.随便胡猜:瞎蒙。3.昏迷:头发(fā)蒙。[měng]蒙古族。
拐:1.转变方向:那人拐进胡同里去了。前面不能通行,拐回来吧!2.弯曲处;角:墙拐。门拐。3.瘸:他一拐一拐地走了过来。4.说数字时在某些场合用来代替“7”。5.下肢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走路拄的棍子,上端有短横木便于放在腋下拄着走。6.拐骗:诱拐。拐款潜逃。
骗:1.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欺骗:骗人。受骗。2.用欺骗的手段取得:骗钱。3.见〖骗马〗、〖骗腿儿〗。
说起“坑蒙拐骗”这个成语,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街头巷尾的骗子。比如:“他专挑老人下手,用假药坑蒙拐骗,最后被警察抓了个正着。”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类成语能流传至今?其实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脆弱的部分,提醒我们保持警惕。
有人问:“现在科技发达了,坑蒙拐骗还有生存空间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话诈骗冒充“公检法”要转账、网购平台虚假促销,这些不过是老套路披上了新外衣。最近朋友就遇到过“扫码领礼品”的骗局,对方用免费充电宝作诱饵,实际是为了套取个人信息。你看,骗术在进化,但核心逻辑从未改变。
另一个成语“招摇撞骗”也很有意思。比如:“他开着租来的豪车,戴着假名表招摇撞骗,自称是某公司高管。”这里藏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总会被表象迷惑?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面对权威符号时会自动降低判断力,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惯性。我曾亲眼见过地铁站里,有人穿着仿制警服卖“内部票”,半小时就骗了七八个人。
说到“偷天换日”,大家可能想到古装剧里的调包计。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合同陷阱”:商家用极小字体藏着霸王条款,或是租房时二房东玩文字游戏。有读者问:“普通人该怎么防范?”我的经验是,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事符合常理吗?对方敢不敢公开透明?我能不能承担最坏后果?这个方法帮我避开了三次理财骗局。
最后看“浑水摸鱼”这个词。菜市场里商贩故意打翻水桶制造混乱,趁机给顾客塞烂水果,这种场景现在少了,但职场上抢功劳、会议上模糊责任的情况依然存在。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越是信息混杂的环境,越容易滋生这类行为。就像暴雨后的溪流,水变浑了,自然有人想摸条鱼——但别忘了,摸鱼的人自己也站在泥水里。
面对这些现象,光靠警惕是不够的。我始终相信,提高信息筛选能力比指责骗子更重要。就像学游泳不能光研究溺水案例,关键要自己下水练习换气。下次遇到可疑情况时,不妨先停下来查证、找人讨论,大多数陷阱在阳光下都会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