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ěng cháo rè fěng
成语解释: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冷謿熱諷
英文翻译:cynical
冷: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冷水。现在还不算冷,雪后才冷呢。你冷不冷?2.使冷(多指食物):太烫了,冷一下再吃。3.不热情;不温和:冷面孔。冷言冷语。冷冷地说了声“好吧”。4.寂静;不热闹:冷落。冷清清。5.生僻;少见的:冷僻。冷字。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冷货。冷门。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冷箭。冷枪。冷不防。8.比喻灰心或失望:心灰意冷。看到他严厉的目光,我的心冷了半截。9.姓。
嘲:[cháo]讽刺;讥笑:嘲笑。冷嘲热讽。[zhāo]〔嘲哳〕同“啁哳”
热: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衷。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8.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自学热。9.放射性强:热原子。10.姓。
讽:1.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讥讽。嘲讽。冷嘲热讽。2.背诵;诵读:讽诵。讽读。讽经。
“冷嘲热讽”这个词儿听起来像不像冬天里的一阵寒风?比如同事看到你加班做方案,冷不丁来一句:“这么认真啊,是不是想当年度劳模?”看似在夸人,实则暗戳戳质疑你的效率。这时候你会不会感觉喉咙里卡了根鱼刺?
为什么人们总爱用这种带刺的表达方式?有个成语叫“指桑骂槐”特别贴切。比如邻居家孩子摔了花瓶,妈妈却说:“隔壁王叔家小狗爪子真利索,啥都能扒拉碎。”表面说狗,实际在训孩子。这种迂回战术既能发泄情绪,又能给自己留条退路。
有人可能要问:冷嘲热讽真能解决问题吗?看看“阴阳怪气”这个成语就明白了。朋友聚会时小李说:“某些人点的菜真够‘特别’,清炒苦瓜配黄连茶,养生专家都没这水平。”看似讨论菜品,实则抱怨点菜人的品味。这种表达就像包着糖衣的黄连,听着有趣,咽下去才知道苦。
我常在职场观察到一个现象:当众被领导“冷言冷语”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成长机会。就像成语“含沙射影”描述的,项目经理开会时说:“咱们组有些‘准时下班冠军’,工作进度倒是特别有‘个人风格’。”被点名的员工往往会在后续项目中爆发出惊人潜力。讽刺在这里成了另类激励法。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亲密的关系,冷嘲热讽的使用频率反而越高。朋友间互相调侃“您这穿衣风格真是十年如一日稳定”,或是夫妻间说“某些人洗碗就像创作抽象艺术”。这些包裹着幽默外壳的刺探,反倒成了人际关系中的特殊黏合剂。不过要注意分寸,就像吃重庆火锅,麻辣鲜香固然过瘾,但底料放多了谁都受不了。
有个成语叫“反唇相讥”,生动展现冷嘲热讽的攻防转换。就像辩论赛里正方说:“对方辩友的论点如同沙滩城堡,看着壮观却经不起推敲。”反方立刻回击:“感谢您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坍塌案例。”这种充满火药味的交锋,往往比直来直去的争论更能激发思维火花。
其实冷嘲热讽就像厨房里的辣椒酱,用得恰当能提味增鲜,滥用则会破坏整道菜。下次遇到带刺的话语时,不妨先品品其中的弦外之音,或许能发现比表面意思更有价值的信息。毕竟语言是面哈哈镜,关键看我们用什么角度去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