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 āi gào lián
成语解释: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乞哀告憐
英文翻译:throw oneself on sb.'s mercy
乞:1.向人讨;乞求:乞怜。乞食。乞援。2.姓。
哀:1.悲伤;悲痛:悲哀。哀鸣。2.悼念:哀悼。默哀。3.怜悯:哀怜。哀矜。哀其不幸。4.姓。
告:1.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告诉。告知。广告。报告。通告。忠告。2.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状。到法院去告他。3.为了某事而请求:告假。告贷。4.表明:告辞。自告奋勇。5.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告成。告罄。告一段落。事情已告结束。6.姓。
怜:1.怜悯:可怜。怜惜。同病相怜。2.爱:怜爱。爱怜。
“乞哀告怜”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拆开看就明白了。“乞”是乞求,“哀”是可怜,“告”是诉说,“怜”是同情,合起来就是“装可怜求帮助”。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举个真实场景:小明连续三次忘带作业,红着眼睛扯老师衣角说:“老师我真的尽力了,家里弟弟总撕我本子...”这明显超出正常求帮助的范畴,变成刻意卖惨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示弱方式真能奏效吗?观察发现,短期确实容易引发同情,就像暴雨天看见淋湿的小猫会心软。但就像小区王阿姨说的:“老张家儿子每月都编新理由借钱,现在连他亲姐都躲着走。”过度使用反而会透支信任,就像总喊“狼来了”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现代职场也藏着变相的“乞哀告怜”。上周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每次交报表都带着哭腔说“这是我熬夜三天做的”,结果被发现数据全是复制粘贴。这种把努力当筹码的行为,本质上和成语里的套路如出一辙。
换个角度想,真诚求助与刻意卖惨的界限在哪?关键看是否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就像邻居李叔摔伤腿确实需要帮买菜,这属于正当求助;但若假装瘸腿天天蹭车,就变成利用他人善意了。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保持尊严的求助者。
在自媒体时代,这个成语有了新演绎。某些短视频博主刻意营造凄惨人设,直播间里却开着豪车,这种“卖惨营销”反而引发观众反感。这提醒我们:获取帮助的正确方式,应该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而不是透支他人的情感账户。
真正有效的沟通,或许应该像山涧溪流般自然流淌。与其绞尽脑汁编造悲惨故事,不如坦然说明实际困难。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理解往往比同情更有力量。就像老话说的:“帮急不帮穷”,关键要让别人看到改变的希望而不是无止境的索取。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是应该强调自己的脆弱,还是展现解决问题的决心?观察那些获得长期支持的人,他们往往像受伤但仍努力站立的树,既让人看到伤痕,也让人看见新芽。这或许就是求助的艺术:在坦诚与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