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成语解释: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繁体字形:三綱五常
英文翻译: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纲:1.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最主要部分:提纲挈(qiè)领。纲举目张。2.古指大批运输货物的组织:花石纲。3.生物分类系统所用等级之一。在门之下,目之上:鸟纲。哺乳纲。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提到“三纲五常”,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封建糟粕”,但它真的毫无价值吗?举个例子:有人评价某公司领导“父慈子孝”,表面夸团队和谐,实则暗讽上下级关系如同家长制。这里“父为子纲”的影子若隐若现,但现代人早已明白——真正的领导力靠的不是等级压制。
三纲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放到今天该怎么看?我们不妨设想职场场景:新员工小李对上司说“您吩咐的事我必当肝脑涂地”,这话听着像“君为臣纲”的翻版。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让团队运转的往往是五常中的“信”——上司兑现涨薪承诺,员工才会真心付出。等级制度在淡化,但诚信始终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
五常里的“仁”字最值得玩味。邻居王阿姨总说“远亲不如近邻”,每逢暴雨就帮独居老人收衣服。这种自发善意恰是“仁”的现代诠释——它不再是被礼教束缚的“应该”,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像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环保行动,没有强制规定,却因共同信念而凝聚。
有人质疑:“夫为妻纲”这类观念早该进博物馆,为何还要讨论?其实传统就像旧房子,全拆可惜,翻新改造却能焕发新生。比如“相敬如宾”这个成语,古人强调妻子顺从,而今人更看重夫妻间的平等尊重。关键不在于否定过去,而是找到古今价值的衔接点。
我常思考:为什么“五常”比“三纲”更有生命力?答案或许藏在菜市场的日常里。菜贩老张坚持“童叟无欺”,这简单的“信”字让他赢得回头客;志愿者团队因“义”字相聚救灾。这些鲜活的案例证明:当道德规范脱离等级框架,转化为自愿遵守的处世智慧时,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面对传统文化,或许我们该像淘金者那样——扬去等级制度的沙砾,留下仁义礼智信的黄金。当00后年轻人用“智”化解职场矛盾,用“礼”维护网络社交,这些古老准则正在以更柔软的方式获得新生。毕竟,人性的光辉从不过时,只是需要找到适合时代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