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ín
  • z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 qín qī zòng

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繁体字形:七擒七縱

英文翻译:capture and release seven times

七擒七纵的意思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擒:抓;捉拿:生擒。欲擒故纵。擒贼先擒王。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纵:[zòng]1.放:纵虎归山。纵火。2.放任;不拘束:放纵。纵目四望。纵情。纵观全局。3.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纵身。4.即使:纵然。纵使。纵令。5.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相对:纵横交错。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贯。纵深。6.起皱纹:纵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纵了。7.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zǒng]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纵纵尔”。

成语评论

七擒七纵”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段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但它其实来自真实的历史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稳定西南边疆,用七次抓住又七次释放孟获的方式,最终让对方心服口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智慧?

为什么诸葛亮要反复抓了又放?有人可能会觉得,抓一次直接解决问题不更省事吗?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攻心为上”。诸葛亮深知,单纯用武力压制只会激起更多反抗,而通过反复的宽容和信任,才能真正赢得对手的尊重。就像今天处理矛盾时,硬碰硬可能激化冲突,而留有余地的沟通反而能让对方主动反思。

举个例子,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类似场景。比如某个团队骨干提出辞职,老板如果立刻批准,可能失去人才;但若三次挽留、分析问题根源,反而可能让员工感受到重视,最终留下来。这和“七擒七纵”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解决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输赢,更要考虑长期影响。

不过有人会质疑:这样做是不是太费时间?确实,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重复七次显得夸张。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提醒我们,重要的人际关系或复杂问题,往往需要耐心“养熟”的过程。就像种果树,揠苗助长只会颗粒无收,按时浇水施肥才能迎来丰收。

我个人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曾经有个项目合作方反复修改需求,起初觉得对方故意刁难,后来主动约着喝咖啡聊困惑,才发现是对方内部决策流程复杂所致。这种“反复沟通”的过程,反而让合作基础更扎实。这或许就是“七擒七纵”的现代启示:表面的退让,实则是为了搭建更深层的信任桥梁。

再想想亲子教育,父母如果总是用命令压制孩子,短期看似有效,却可能埋下叛逆的种子。相反,允许孩子试错并引导反思,虽然需要更多时间,却能培养出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育理念,不正是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吗?

当我们在手机屏幕上快速划动信息的今天,“七擒七纵”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人性深处的需求——被理解、被尊重、被给予成长空间。或许真正的胜利,从来都不是让对方跪下,而是让彼此都能站着握手言和。

七擒七纵的造句

  1. 造句 你对她七擒七纵,她现在是心服口服了。
  2. 造句 孔明先生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纵非黔驴技穷,亦会为之仁德屈服。
  3. 造句 你对她七擒七纵,她怎不心服呢?
  4. 造句 但人们总说他还是个孩子七擒七纵七,即便他已经22了。
  5. 造句 我听闻丞相在南中之时,将那孟获七擒七纵方收其心,大壮我军威。
  6. 造句 七擒七纵,天下皆知;孟获百年,遗有重宝;仙剑七绝,封印不死头陀.
  7. 造句 云南的历史名人有个叫孟获的,被诸葛亮七擒七纵。
  8. 造句 通过七擒七纵,征服了大美女“孟获”。
  9. 造句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心悦诚服;蔺相如忍让宽容,廉颇负荆请罪……海纳百川容量大,壁立千仞气节高。
  10. 造句 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怎会有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漂亮战役?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怎会有诸葛亮七擒七纵擒孟获?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怎会有刘邦赴项羽独闯鸿门宴?

"七擒七纵"的相关成语